鄧捷
“嘿!賣鎖的在哪兒?”一個小伙子沖著柜臺吼著。
“在那邊——‘為人民服務的牌子下面?!币粋€老售貨員應聲答著。顯然,他并沒有理會小伙子那聲刺耳的“嘿”,“不過,現在沒貨。”
“扯淡!沒貨你告訴我干什么?!”
“小伙子,你怎么這么說話?”老售貨員仍然是平靜而柔和的語調:“我告訴你是為了讓你知道地方,以后有貨了好買。你說對嗎?”
“喲,實在對不起!”小伙子的臉驀地紅到了脖子根:“我這么說話說慣了。”
瞧,一場即將爆發的舌戰平息了。這不是文學作品中的對白,而是發生在首都一家百貨商店的實事錄像。
日常生活中時時離不開禮貌語言、文明用語,就象每個人都呼吸空氣一樣。然而,正如空氣稀薄時你才會感到空氣重要一樣,因說話不當而傷人感情、引起糾紛、影響了團結時,你才會感到講究禮貌語言的重要性。
生活中經常發生這種情況:同樣的一個矛盾,不同的用語會導出不同的結果來。這結果或是矛盾激化,或是矛盾鈍化。矛盾激化的過程往往是:出現矛盾→矛盾升級(雙方互不相讓,言語愈加激烈)→矛盾激化(雙方各自喪失理智);而矛盾鈍化的過程往往是:出現矛盾→矛盾緩和(雙方都使用禮貌語言,或是一方容忍另一方)→矛盾鈍化(雙方各自穩定情緒)。
在處理日常生活中大量的非原則性矛盾時,我們要堅持“對內和”的方針。在這里,禮貌語言就成了一種鈍化矛盾的特效“調和劑”。
怎樣才能掌握和運用好這種“調和劑”呢?首先應當懂得尊重人。比如說售貨員,要想掌握好禮貌語言,就得有發自內心的為顧客著想的真誠情意和責任感。上面例子中的那位老售貨員,他考慮到了沖他“嘿”的小伙子沒有買到鎖的氣惱,以及在這種情況下自己該怎么辦,等等。他終于用自己的尊重,感化了小伙子的不尊重。相反,如果不是出于尊重他人、為他人著想,恐怕就會出現電影《滿意不滿意》中那種皮笑肉不笑的臉面,以及虛偽做作的話語,甚至還會出現更不好的后果。
心理學家認為:言語不是空洞的聲音流,而是有確定意義的心理現象。掌握禮貌語言,還應該懂得些心理學的常識。這樣,就可以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場合,根據不同人的不同情況,正確運用這種“調和劑”。
在上面的那個例子中,那位經驗豐富的老售貨員就頗有些心理學的學問(盡管他也許沒有讀過大部頭的心理學原著)。他幾眼就看出了小伙子的性格及心理活動。小伙子來買鎖,張嘴就是那聲粗野的“嘿”,這不倫不類的一聲,就足以證明小伙子是個缺乏修養又性格粗獷的青年。老售貨員對這種人,則選擇了一條平緩的對策。你不是粗暴嗎?那我溫和;你不是找地方嗎?那我指點給你;你最終是要買鎖吧?那我告訴你貨情……這樣一來,雙方就和諧了。
同樣,在任何時候,只要你一張嘴,便不是空洞的聲音流了;對方一開口,也就顯露出他的心理現象。我們可以根據男女老幼的不同性格,也就是他們各自特有的心理特征,從表情、神態和言吐中,觀察出對方的心理活動,從而選用不同的禮貌語言。這樣,既可以避免我們說話時的盲目性,也可以使我們完美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從而使說話和聽話的雙方都得到滿足。
看來,要想正確嫻熟地運用禮貌語言——這種鈍化矛盾的特效“調和劑”,還真得下一番功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