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秀
去年12月8日下午,一場大火,頃刻之間,北京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老鐘一家四口人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其余都化成了灰燼。經過奮力搶救,火撲滅了,被濃煙熏倒的孩子送進了醫院。傍晚,救火的人們默默回到家中,他們沒有心思做飯,更沒有心思打開電視機,都在為受災者分憂:一場大火,家徒四壁,今晚他們睡在哪里呢?明天又到哪兒去做飯呢?書本都燒掉了,孩子怎么去上學?夜里很多人翻來復去,不能入睡,當他們聽說老鐘一家還在醫院守著被煙嗆壞的兒子時,連忙起來趕到醫院。有的送來熱騰騰的飯菜,有的送來一包包棉衣,有的把老鐘的女兒接到自己家中,有的把房子騰出來請他們回去休息。人群中還有幾個小姑娘,當她們知道自己的同學受災后,有的把準備過年才穿的新衣服拿出來披在她的身上,有的把新買的漢語詞典悄悄放在她的書包里……
第二天,研究院各科室的同志,包括很多青年,紛紛捐來資助他們的錢、布票、糧票和衣物。一位剛剛從美國來這里參加工作的香港青年技術人員也拿出100元錢,他說無論如何要收下他的一點心意。在領導和同志們關懷下,老鐘一家迅速得到照顧和安排。孩子出院了,房子正在搶修,招待所臨時為他們準備了新家。同志們捐助的大部分錢和物,老鐘同志都謝絕了。大火過后僅僅一周,他就回到自己的崗位埋頭工作了。
一場大火,給個人和家庭帶來了不幸和災難,卻使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更親近、更緊密了。大火洗劫之后,人們給老鐘家送去的僅僅是一些金錢物質上的東西嗎?不,送去的不光是這些,還有一種可貴精神——人和人之間相互關心、友愛的可貴精神。大火洗劫之后,老鐘周圍的很多同事都徹夜不眠,他們幾乎同時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假如大火發生在自己家里,怎么辦?!正是這種聯想,一下子把人們和受災者的命運緊緊聯結在一起了。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每個人都自覺地意識到要為受災者分憂,盡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一個老同志對老鐘說:“收下吧,這是大家的一顆心!”面對著這一顆顆赤誠滾燙的心,老鐘激動地說:“沒有大家就沒有我這個小家!”他深深感受到了新社會中人和人之間的友愛和溫暖。正如一部小說中所描述的:“這是一個溫暖的湖,水質又厚又咸,是一片不沉之水——即使你腳上綁了一塊石頭你也不會淹死在里面的。”
一人有難,大家幫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解放以來,曾出現過多少這類動人的事跡啊!十年浩劫,既毀壞了社會物質,也毀壞了人的精神。那時,人與人之間流行的是猜忌之心,提防之心,怨恨之心……這些,給人們的印象是那樣強烈深刻,以致十年過后,它的痕跡還久久難以消失。但即使這樣,在十年動亂里,在廣大人民中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火并沒有熄滅;在我們的革命隊伍和人民群眾中,團結友愛、助人為樂的精神和事跡,還是比比皆是、處處相聞。今天,這方面的精神正在日益廣泛地發揚起來,這是我們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重要標志之一。
《人民日報》今年元旦社論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愿我們每個青年在黨的領導下,在同心同德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也一起努力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這方面起帶頭、先鋒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