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修
讀完根據《圣經·舊約》改寫的《圣經故事集》,不禁掩卷沉思……
誠然,《圣經》是基督教的經典,一部宣揚宗教迷信,“記錄上帝誡命”的書。然而,世間事物并不非黑即白?!杜f約》原是希伯萊人古代文獻的匯編。它從公元前十三世紀到公元前三世紀,在時間上跨越了上下一千年;在內容上包括了神話故事、歷史傳說、戰歌、情歌、法律戒規以及社會民俗等等。因此,拋開其迷信的一面,它又是了解古代中東民族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
《故事集》區區二十萬余字,篇幅不能算太長,卻包括了《舊約》的主要神話傳說及歷史故事。神話是“在人民幻想中經過不自覺的藝術方式所加工過的自然界和社會形態”(馬克思語)。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羿射九日和鯀、禹治水,即反映了古代人民同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現象斗爭的驚心動魄的情景。同樣,《舊約》中諾亞利用方舟戰勝洪水,雖不一定是“詩化了的歷史……包含著歷史真實”,卻也是中東民族在與大自然的拚搏中產生的神話傳說;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故事,或許真實地再現了太古父權民族社會的生活;約瑟的故事,描述了古埃及的風土民情;約書亞和士師們,則敘述了以色列人、迦南人等民族的歷史遞嬗。書末的民間故事和寓言,寓有深刻的教益,同時本身又是杰出的文學作品。
該書采取了“雙軌”結構形式,每篇故事后均附有詳細的評注,有助于讀者運用唯物歷史觀來理解《舊約》。這是本書一大特色。同時,評注中不僅將歷史學家的考古發現與圣經故事一一印證,還把這些故事與中近東古代民間傳說加以比較,為比較文學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和線索,這可說是該書另一特色。
《故事集》運用通俗生動的語言,敘述了舊約故事,是一部值得一讀的書。它能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幫助我們了解西方文化的淵源,更好地欣賞西方文學藝術作品。當然,閱讀在于借鑒,而不是充當其俘虜。這里用得上傅雷先生的一個警句:“越研究西方文化,越感到中國文化之美。”(見《傅雷家書》,第254頁)這里也許還可補充一句話:“越研究非馬克思主義的論著,會越感到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必要?!蔽蚁?,這些應該是閱讀這本書的出發點。
最后,本書系根據俄文本轉譯,筆者不懂俄語,不能對照閱讀,但譯文的流暢清新是顯而易見的。這應歸功于譯者的功力。
(《圣經故事集》,〔波〕科西多夫斯基著,張會森、陳啟民譯,新華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四月第一版,0.8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