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策
面前放著兩本書:河北人民出版社為少年兒童出的連環畫冊《董存瑞》及青年出版社的《青年英雄的故事》。在敘述董存瑞英勇獻身的情節時,《董存瑞》一書寫道:“董存瑞……高喊出激動人心的最強音:‘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而《青年英雄的故事》這一章卻是這樣寫的:“他用盡全身力量、大聲喊道:‘同志們,為了勝利,前進!”不同之處,還不止于此。董存瑞炸掉的碉堡,《青年英雄的故事》是這樣描述的:“那座橋筑在中學墻外的河上,橋的兩邊筑有墻,頂上還有蓋頂,成了一個堅固的碉堡”。《董存瑞的故事》卻是如此介紹的:“原來敵人在緊靠圍墻外的一條旱河上,用鋼筋水泥筑了一個偽裝十分嚴密、很難發現的橋型暗堡。”很顯然,兩者的描繪是不一樣的。
究竟孰是孰非?看來只有請當時在場的郅順義等同志說話了。但是我們也不禁要問,英雄的“故事”畢竟不同于作者演繹的故事,為什么英雄的一聲吶喊,有了兩個內容?為什么英雄炸掉的碉堡,成了兩個模樣?
現在,不少同志認為幾個出版社同時出版《三俠五義》、專業出版社爭相出版偵探小說,容易引起或已經引起副作用。我贊同這種意見。但在寫英雄人物的書多起來以后,我認為也應該重視把英雄傳記作為“故事”來寫的問題。看這些書的多是青少年,他們一旦發現不同版本的英雄傳記竟然互相矛盾,會作何感想?我以為我們不應該把這當作不值一哂的小事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