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莘莘
當我還戴著紅領巾的時候,就參加了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演出。我們幾百名少先隊員在人民大會堂高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我上小學時學習成績不錯,老師說我有數學頭腦。父親是搞工程技術的,希望我以后上大學,學理工。一切都似乎按部就班地安排好了。沒想到十年動亂,我個人也未能幸免。我雖然上了兩年初中,實際上什么也沒學到,后來幾經周折,才當上了一名工人。粉碎“四人幫”以后,國家百廢待興,迫切需要大批有用人才,而我卻無能為力。埋怨、懊喪都無濟于事,“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知道,掌握一門知識,就增長一分才干;學會一門外語,就多生了一雙眼睛。從此我走上了漫長而艱苦的自學道路。我主要是學英語,也學了語文、哲學、政治經濟學等基礎課。
自學是艱苦的。為了學英語,我常常不顧勞動一天的疲勞,五點鐘剛下班,連飯也顧不上吃,再騎五十分鐘的自行車,去聽六點鐘的業余補習班的課,往往要到九點鐘才能回家吃晚飯,不論嚴寒酷暑,我照樣堅持。為了學習,我經常在晚上十二點鐘才能睡覺,還放棄了很多文娛和體育活動。
我知道,我的基礎差,自學的道路是漫長的。正因為這樣,我才注意調節我的自學生活節奏。
在十年動亂期間,我無事可做,學過提琴,又學過作曲,想從音樂中尋找精神寄托。每當我學習疲倦了,或者學習遇到障礙,灰心了,我就聽一聽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他對命運的勇敢抗爭精神,他火山爆發般的熱情和對理想的強烈追求,每次都深深地打動我,不僅使我緊張的大腦得到休息,并且能鼓起我繼續學習的勇氣。去年我參加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臨去考場之前,也聽了一段,然后精神飽滿地去參加考試。
在去年準備自學考試最緊張的日子里,正趕上中國女排爭奪世界冠軍,為了松弛一下自己的神經,我也忙里偷閑,和大家一樣守在電視機旁,觀看了她們的比賽。女排姑娘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自學不是也正需要這種奮爭的精神嗎!
自學的生活盡管緊張,也同樣需要勞逸結合,否則就無法持久。有時廠休,我也騎自行車去郊游,去欣賞一下大自然的美景,使自己在自然景色中得到熏陶。法國雕塑家羅丹就曾把在森林里看樹,在路上看云一類的事情看作是在學習雕塑,我也可以想想怎樣用英語來描繪這番美景。這盡管要占去一點時間,卻換來了更濃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有了新鮮感。我常看書報雜志,了解國內外大事,有時也看小說。在不很經心的瀏覽之中,在偶爾的文娛活動中,在放下書本干別的事情的時候,我有時會發現一些對學習有用的資料,或者得到一些對學習有益的啟示。以前,我聽說海明威寫過一篇小說叫《鐘為誰鳴》,可是沒看過。一天我在別的書中看到了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其中的toll(鳴)是個生詞,一查字典,發現它有因為人死了而敲鐘的含義,這個生詞也就一下子記住了。
自學的過程就象長跑,不僅要有堅持到底的愿望,還要有良好的身體條件作保證。為此,我堅持早上跑步鍛煉,身體過分疲勞時,干脆休息。古人說,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自學同樣如此。在自學中,我要求自己一切從長遠考慮,事事講究實效,既抓緊時間,也注意調節生活節奏,讓它發出“和聲”。
在去年北京市的自學考試中,我雖然得到了英語、語文、哲學、政治經濟學等四門基礎課的單科合格證書,但對我來說,前面仍然是雄關重重,路途遙遙,需要勇往直前,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