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剛
摘要:管弦樂配器從前奏、主歌、副歌、間奏、尾聲五大部分闡述配其中的觀點和要素。
關鍵詞:管弦樂;和聲;配器
首先一個好的歌曲管弦樂配器作品應該是什么樣的呢?那么我就從《大江之歌》歌曲配器的經驗來說說我的幾個觀點。
一、前奏
(一)旋律
1.前奏共11小節,旋律聲部一開始交給了弦樂組(一提、二提、中提)后木管組和弦樂齊奏,考慮歌曲的風格和抒情性。當然也可以先交給木管組,這需要整體聆聽效果,根據旋律、風格特點適合交給哪個聲部?再做定奪。
2.木管和銅管樂器也參與進來,目的是為了保持音響的豐滿性。織體并不復雜,如果全部交給弦樂組,難免顯得有些單一和枯燥。
(二) 織體
1.旋律、和聲、低音,構成織體的主要因素。弦樂組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構成一個簡單和聲的織體,銅管組中的長號全音符的和聲進行,豐滿了整體音樂的低音效果。
2.織體中的低音部分有大提琴和長號來填充,大提琴和圓號聲部和主旋律的對位更讓音樂產生流動性、發展性。
3.第5小節處各聲部樂件基本都參與進來,目的是前奏中最輝煌的部分出現了。木管組中長笛、黑管、雙簧管樂器與弦樂組一提、二提、中提齊奏。小號長號負責節奏和聲性的填充,起到豐滿中低音音響效果,豎琴在中高音區密集的流動性音型和其它聲部構成對比關系。
4.打擊樂的使用尤為重要,在歌曲輝煌的處少不了打擊樂的運用,它起到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定音鼓和銅鈸的漸強與重擊會給音樂增添很多氣勢和效果。
5.第10小節不得不重要說明一下,其它各樂器聲部基本上是長音延續2個小節,除了豎琴的流動節奏音型和持續音構成對比,這樣雖單一了些,所以木管組中的黑管也可參與進來,因為其樂器特點我選用了流動性密集音型填充。以上各個樂器聲部都是構成織體的要素,如何調配各個聲部,不能光是大齊奏,或者獨奏等等,還需要考慮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所有樂件的運用都是為歌唱者服務的,不能喧賓奪主,要各盡其能,此起彼伏、相互照應,從中找到對比性,發展性,收束性。
二、主歌
伴奏的節奏音型和織體
1.歌曲進唱的位置,伴奏聲部通常交給弦樂組和木管組,這里會出現用什么樣的節奏音型為旋律服務的問題,那么這要把歌曲的風格特點和要塑造的音樂形象相結合來看。比如說進唱的位置旋律比較抒情,那么伴奏的音型可采用八分音符和弦分解式節奏音型,當然也可以用別的時值節奏音型,目的是伴奏的情緒要和歌曲的演唱風格一致,切不可伴奏走一個情緒,演唱走一個情緒。要記住伴奏是為歌唱者服務的!非常舒展、安靜的節奏音型很常用,因為人們比較愿意接受,熱烈或速度較快的音樂情緒,則需要考慮流動型或密集的節奏音型等等。
2.伴奏音型的使用和歌曲的風格、地域特點是分不開的,比如說新疆民歌、藏族民歌、朝鮮族民歌等等,配器的時候要把這些因素充分考慮進來,各民族音樂有各民族音樂的特點,那么伴奏的節奏音型也同樣各具風格,與眾不同。
3.根據歌曲主歌部分所要表現的情緒、特點,織體上是否需要復雜些,是否需要清新明了些?這要因每一首歌曲作品而定,切不要沒有邏輯,沒有想法。主歌的一二句,織體上,弦樂組和木管組抒情性的和聲推進構成對比,弦樂組中的一提、二提和中提、大題、低音提琴節奏音型構成對比。這些對比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清新自然的伴奏織體。
4.主歌的三四句織體上發生了變化,豎琴流動性音型出現,一提、二提和旋律聲部構成對位關系,中提、黑管和旋律齊奏,目的是加強旋律性,大題琴和低音提琴由撥奏變成持續長音,和一二句形成對比。綜上所述,音樂的進行得到了發展,歌曲的第27小節各聲部全都參與進來,目的是導向副歌,那么弦樂和木管波浪型的節奏推進音型、銅管組的反向進行、打擊樂的漸強推進、豎琴的由低到高的刮奏、大提琴、低音提琴和一提、二提的反向進行等等,把歌曲推向高潮進入副歌。
三、副歌
伴奏的節奏音型和織體
1.歌曲的高潮部分,我所采用的是一提琴和二提琴八度齊奏,加強歌唱的旋律性,增加感知力,中提琴和圓號聲部與旋律構成對位關系。木管樂器長笛和雙簧管構成四部和聲,在中高音區持續進行,巴松和大題琴同度演奏,低音提琴低八度重復。節奏音型比較清晰,并不復雜,目的也是突出歌曲的旋律性。
2.從總譜來看,在這個段落,無論是縱向的關系還是橫向的關系都要比主歌部分變的豐滿一些,從這一點來看,說明副歌部分的配器是要比主歌部分復雜的,音響效果上也是強烈的,力度上也要比主歌部分加強了很多。表情記號要充分表現這一點,演奏員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
3.銅管聲部和打擊樂聲部在副歌中起到烘托氣氛,提示記憶點的作用。在歌曲又要出現記憶點前的一個階梯式或平行式推進。打擊樂聲部漸強推進,中高音樂器密集音型向上推進,中低音樂器舒展音型向下推進,造成反向進行,拓展音樂的張力和空間感。這種推進我在總譜第27小節、31小節、35小節、37小節、有所體現。這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歌曲的記憶點前總會有鋪墊,銅管組、打擊樂組、弦樂組和木管組都會發揮自己的作用。造成前后小節、前后樂句或前后樂段的對比,給人們的聽覺帶來平靜后的震撼,這是一種對比,也是一種發展。音樂的進行中不可能沒有對比,因為只有對比才有發展!在配器中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
四、間奏
(一)歌曲在這個位置,一般的采用的方法都是重復前奏,其它形式的方法另當別論
重復旨在音樂的配器上更加豐滿,管弦樂隊可采用全奏的形式,烘托音樂的情緒。可采用的方法大概可以有:
1.和弦的全奏:在此,和弦音位的分布是很重要的,他直接關系到樂隊的音響力度及音響的平衡,和弦分布的一般是低音部開闊,上聲部密集。各個樂器組要保持自己內完整的和聲結構,并盡可能的把樂器組的和聲安排合理。
2.合唱式的全奏:是指和聲,織體等的節奏與旋律的節奏基本上相同的一種織體結構形式,他建立在4部和聲的基礎上,可以使音色豐滿,發音充實,有力。在每一個樂器組(弦類,木管類,銅管類)中,都應該有獨立,完整的和聲結構,然后再此基礎上將三組重疊起來,步驟為:——先分配好銅管樂器的和聲——將木管組的和聲布置在銅管組的和聲上——將弦樂鋪蓋一層或集中在高音區使用,如果銅管的因為較高,個別木管樂器也可以和銅管樂器重疊。
3.對題式的全奏:由兩個或更多的主題同時出現在全奏中構成的織體形式,就需應用對題式的全奏方法(從配器的角度看,具有莊嚴,渾厚而雄偉的音樂,一般可以用合唱式的全奏配器法,寬廣而流暢的音樂則可以用強力的旋律與伴奏的方法,這些都是有一個音樂主題構成的織體形式)。從音響平衡角度看,銅管樂器的音量要強于弦樂加木管的音量,不過,如果弦樂和木管樂器在銅管樂的音區之上,那么,弦樂及木管樂就會比較突出,為了使音量平衡,可以用銅管樂演奏一個主題,然后用弦樂加木管演奏另外一個主題,而低音部分可以用三組混合的配器方法。
(二)全奏中的流動背景
流動背景一般是由弦類和木管類樂器來演奏,而銅管樂器在全奏中除去演奏旋律,和聲,低音聲部外,一般很少用來演奏華彩性質的流動背景。他大概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和聲華彩式的流動背景:用弦樂或木管樂器演奏分解和弦作為流動背景。
2.經過句式的流動背景:可以由上行或下行的音階,半音階或者有特點的音階構成。
3.反復節奏的流動音型:這多數是以平穩音型為特點構成。
4.用弦樂震音奏法構成的華彩。
5.對主要旋律采取的裝飾性華彩方法。
以上這些方法都可以大膽的嘗試,關鍵是最后要考慮旋律的特點和音響效果,做到恰到好處。間奏我采用了樂隊全奏,大家可以詳細分析總譜,這里不再贅述。
五、結尾—尾聲
歌曲結尾的地方一般都是旋律音音高比較高,配器上采用樂隊全奏。目的讓音樂具有莊嚴,渾厚的結束感。當完成作品的最后階段我不得不提示大家回過頭來在看看總譜,它所在譜面上,織體上,音響上,音色上等等是不是做到了恰到好處,或者錦上添花。如果用finale軟件寫作的話可以聽聽它所演奏的模擬音響效果。這點非常的好。一個好的管弦樂配器是經得起推敲的,這一點我們都需要共同努力。
以上是我對一個歌曲的管弦樂配器的幾點看法,希望大家都能在以后的實踐和摸索中總結自己的經驗,提高自己的技術手法,創作出更好管弦樂作品。
參考文獻:
[1]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管弦樂法原理,萬葉書店,1952.
[2]雅戈.管弦樂法,萬葉書店,1953.
[3]普勞特.管弦樂法教程[M].音樂出版社,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