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史
看了一本書,名為《歷史的軌跡》,書里記載著中國近代金融制度發展演變直至崩潰的過程。合上書,腦海里呈現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為建立中國近代金融制度呼喊、籌措和國民黨政府斷送這一成果的反差圖。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中國的金融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貨幣方面,廣泛的社會吸毒使白銀大量外流,西方銀元大量流入,這對傳統的銀兩制度形成強力沖擊。在信用制度方面,外國銀行、保險公司不邀而至,幾乎壟斷了中國的國際匯兌、保險市場,吸取存款,發行紙幣;通過對錢莊的信貸,控制中國的主要信用機構,從而控制了主要通商口岸城市的金融;通過對清政府的各種貸款和代發公債,控制了中國財政的命脈——稅收。而這一切渠道所得資金,外國銀行基本上都用于在華企業,中國的民族工業則一籌莫展。
面對中國的金融危機,一批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一方面介紹西方近代的金融制度,另方面提倡在中國建立近代金融機構。
最早把西方近代金融知識介紹給中國的是洪仁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終于在一八九七年由盛宣懷建立了中國第一家近代銀行——中國通商銀行。一九○五年劃一銀元形制,一九一○年頒布了第一個近代幣制法律,為以后的幣制改革鋪平了道路。
自辛亥革命到一次大戰期間,盡管內憂外患,但到一次大戰前,中國的金融事業還是有了長足的進展。混亂的貨幣制度得到了調整;私營銀行一度發展很快,在業務上呈現了多樣化的趨勢;在保險、信托業、證券交易制度、郵政儲蓄和信用合作事業上也都有了發展。
但是,自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九年這十二年的時間里,蔣介石將中國人經過一個世紀才建立發展起來的金融事業毀于一旦。
在蔣介石的心目中,銀行和軍隊一樣重要,有錢有槍就能包打天下。所以三十年代初,蔣介石就憑借政府權力,通過對私營銀行的入股、人事安排和初建金融機構三個辦法,建立起了完備的金融控制系統。一九四二年六月,根據蔣介石的密令,孔祥熙擬定了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在業務上的劃分方法,根據這個辦法,印鈔由中央銀行接受,外匯的統籌管理及用途的考核,除由財政部辦理外,所有的外匯支付,集中由中央銀行調撥。這樣,在掌握銀行之外,又掌握了貨幣和外匯,實現了對金融的全面控制。但真正導致金融全面崩潰的應該是從法幣的實施始。
一九三五年四月開始實行法幣制度。法幣制度是典型的殖民地貨幣制度,同時又是典型的不兌現的紙幣,這就為通貨膨脹奠定了基礎,而這時的蔣介石控制著銀行和貨幣的發行權,又由于他發動內戰軍費開支巨大,靠內債外債已無力支付這筆開支,所以就只有靠發行紙幣籌措軍費。法幣實施的前三年,盡管紙幣發行增加很快,但物價指數上升較慢。通貨膨脹比較和緩。從一九四○年開始,通貨膨脹進入惡性階段,物價上漲速度大大超過法幣的增加速度。到一九四五年,法幣發行額到了五千五百六十九億元。增發指數為三百九十四倍。而從四五年至四八年這三年盡增至四十七萬倍,物價水平暴漲五百七十一萬倍。一九四八年十一月,蔣介石不得不發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同時頒布“金元券發行辦法”。金元券的發行標志著金融進入總崩潰階段。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就貶值百分之八十。“幣制改革”慘敗。
上述這一建一毀,何不謂一反差!
(《歷史的軌跡——中國近代金融發展小史》,張虎嬰著,中國金融出版社一九八年月第一版,1.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