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士
意大利的帕瓦羅蒂來中國演唱,有許多人問他如何看待流行音樂,帕氏認為流行音樂自有其聽眾,亦有價值,與歌劇各行其是,互不抵牾。西班牙的多明戈來華,仍然有人執著地反復這種提問。多氏的回答是,他不僅把流行音樂看作是很不錯的藝術,是時代的歌,而且他自己還時常來上幾曲。
外國人不懂,中國人為什么總愛提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呢?我以為,大概都把交響樂、歌劇、民樂一類的藝術看作是和流行音樂相對立的。問對立的一方對另一方的看法,當然是有趣且有轟動效應的,興許還能在報刊上撈個頭條呢!
使流行音樂和古典藝術對立起來,并凝固成一種觀念,這應該說是近幾年的環境所迫,也是被有些人硬灌輸成的。所謂環境,是指流行音樂一直受歧視,明槍暗箭不斷,始終沒有作為民族文化的一種來對待。所謂灌輸,則是因為當交響樂、民樂的聽眾有所減少時,輿論界總歸罪于流行音樂的沖擊;而在從事交響樂、民樂的人的薪俸不敷用時,又有人罵唱流行歌曲的人賺得太多。這種觀念漸漸發展到了使兩者水火不容的地步。
一次開文化方面的討論會,有兩位聲樂界的“權威”人物走進音樂組會場,當發現一位流行音樂歌手坐在其中時,便怒氣沖天,揚言恥與為伍,迫得這位歌手只得逃到美術組棲身。其實又何止這些,這幾年只要音樂界開大會,總少不了有人對流行音樂惡語相加,攻擊聲不絕于耳,其中不少人還是名流雅士,竟也不顧斯文掃地。
其實,不同的藝術品種,相互間又何以不能相容呢?你不喜歡流行音樂是你的欣賞權利,但有什么權利不允許旁人喜歡?交響樂、歌劇、民樂一類的藝術實際與流行音樂并不對立,各有各的聽眾。雖然聽眾多少不等,但這是藝術自身的形式和聽眾所處的環境及其文化、心理、欣賞習俗所致。從事流行音樂的人收入多,這也無可非議,普及化、大眾化的藝術,自然演出機會多,在文化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強。至于從事交響樂、歌劇、民樂的人收入不豐,這不能遷怒于流行音樂,只能歸咎于某些文化政策的缺憾。歐美發達國家的流行音樂比我國發達,聽眾更是如醉如癡,人數也遠遠超過了歌劇、交響樂的聽眾,但歌劇、交響樂仍有自己的聽眾和發揮的天地,并無受流行音樂沖擊后的危機感,也決不會將自己的興旺建立在貶損別的藝術品種之上。原因在于它們有政府或社會上大財團的重金扶植。像帕瓦羅蒂、多明戈這樣的歌壇大師,他們對流行音樂不抱偏見,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各種音樂自身的位置和價值、不致產生讓歌劇聽眾超過流行音樂這種不切實際的奢望。
圖:金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