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雅
美國是西方公有機構最少、私有化最徹底的國家。電視臺和報紙是私營的,電話和電報是私營,政府沒有一條航空線,沒有一節鐵路——沒有一個國家是這種機制。然而,私有化這個古老的題目在美國并不到此為止,而又虎視眈眈地看著已為數不多的政府機構。有人計算過,如果私人企業把所有政府機構都承包下來,至少可以節省百分之十五的開支,每年就節省五百億美元,相當于美國國民總產值的百分之一。面對日益增高的外債,私有化理論更有了市場,而哈佛大學政府肯尼迪學校教師約翰·D·多那休的新著《私有化的決定》則提出了相反的觀點,認為私有體制并不能代替政府機構,二者各有自己的優勢。私有化不是萬能的,它只能適應于一定的領域。
多那休把私有化分為兩類,一類是所有制的改變,即財產權的轉移,另一類是承包方式,即政府并不做所有權的轉讓,但把經營權交給私人企業。第一類私有化的趨勢已經減緩,因為能夠私有化的機構已經為數不多,而像國家宇航局這類機構,一旦私有化,則有落入外國人手中的危險。但第二種承包方式的私有化,卻以較快速度發展起來。事實上,一些承包也的確證明切實可行。例如清掃垃圾的工作,以前一直是由各城市的市政府負責。后來通過一些承包,發現在水、電、運輸等費用基本相同的情況下,私人企業的工作開支卻有所減少。這便更證實了“私人企業效率高”的說法。多那休因而提出了兩個有趣的問題:白宮的粉刷是否也可以承包出去?總統的人身保衛工作是否也能私有化?
多那休認為,人們對于是否應該實行私有化懷有一個錯誤的判斷標準,那就是,一切都以開支大小來衡量,只要私人企業能省錢就應該私有化,全然不考慮長遠利益和社會效益,而實際上,許多事業的價值卻在于服務的優劣,如衛生事業。國家通過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可以保證服務的質量。如果私人企業不能保證,那么即使再省錢也是不足取的。
多那休以四個領域為例,證明私有化的局限性:軍事裝備、政府公益事業、監獄管理和職業培訓。職業培訓一直是政府經營的大項目。曾經嘗試過把它承包給私人企業,結果發現,私人企業不可避免地側重于某些行業的定向培養以“增加效益”,贏得大公司的青睞,忽視對艱苦工作的培訓,偏離了普及性職業培訓的宗旨,反而招致了公眾的不滿。至于監獄的私有化,“私有化監獄管理的前景會怎樣呢?節省開支的潛力似乎相當有限。在關人的行業中,大幅度的科技進步也沒有什么余地。要想削減勞動力的開支,只能靠降低監獄工作的質量”。
多那休繼而總結了私有化的三個局限性。首先,私有化只能局限在簡單的、易于檢查和指示的領域,如清掃垃圾,甚至粉刷白宮。而監獄管理和職業培訓等領域則不宜于實行私有化,因為這些領域的工作質量難以形容和評價,也難以提出要求和施加控制。第二,長期行為的領域不宜私有化。人們常犯的錯誤是,只想到私有化以后能取得什么利益,卻不考慮取得利益的保障是什么。不能把總統的安全保衛承包給某個鏢局,除工作的復雜性這個原因外,“政府對于工作人員的評價標準主要是他們的忠誠”,這需要長期的、嚴格的組織系統和制度予以保證。最后一點,也是作者最為強調的一點是,人們經常爭論的實際上并不是公有化或私有化這個體制問題,而是競爭力的問題。公有化機構常常缺乏競爭力,是因為它們的活動范圍可以不受經濟壓力的困擾。因此,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引進競爭壓力,而不是改變體制。多那休舉了一個例子:美國的軍事設施是由政府操辦的,但它同樣富有競爭力,原因是它受到了強烈的外部壓力。私有化并不能保證競爭力,經濟發展史中也不乏私人企業因缺乏競爭力而垮臺的例子。“如果認為私有化是解決一切基礎問題的良藥,那就太魯莽了。”這本書以其“撰寫巧妙,資料生動”在西方評論界得到了較好的評價。人們一談起私有化問題,往往都從經濟上著眼,而多那休則是從責任心、正義感這些古老題目入手,為人們的認識打開了一扇窗口。
THEPRIVATIZATIONDE-CISION:PUBLICENDS,PRIV-ATEMEANS,byJohnD.Dona-hue,BasicBooks,264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