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輝
在茂密的森林里,當一只猛獸焦躁不安并發出不尋常的吼叫時,那通常意味著,在它的周圍出現了另一只有威脅的猛獸。在二十世紀進入它最后一個十年的時候,被稱為共和國的“第三代人”的一代人,特別是作為其主體和靈魂的“老三屆”,象一頭巨獸一樣再次吼叫起來,他們辦展覽、搞晚會,出版圖書、發表文章,在世紀末的沉寂中又一次制造了一場轟動。聽著這不絕于耳的暄噪,我終于明白:咄咄逼人的新一代出現了。
我并不認為當今中國的所有問題都可以用“代”的理論來解釋,也不傾向于夸大所謂代際沖突。不過,我仍然認為,第四代人的出現乃是世紀轉換之際意義最為深遠的大事之一。因此,對于一個不僅關心現在,也關心未來的人來說,第四代人以及他們與第三代人之間正在形成的新的代際關系,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具有誘惑力的問題了。
必須承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現在被稱作第四代人的這些人,只是藏在第三代人身后,緊抓著他們衣角的孩子。但這些孩子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了,他們的頭腦里開始有了屬于自己的思想,他們的嘴巴不再只能用來為第三代人喝彩、他們的雙手也不再只會為第三代人鼓掌。隨著新一代的走向獨立和他們上一代的從邊緣到中心的轉移,雙方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崇拜者變成了挑戰者:新一輪的代際沖突出現了。
轉換是迅速而深刻的,它甚至使第三代人有些猝不及防。在這咄咄逼人的挑戰面前,他們幾乎是本能地抓起傳統的武器,在歷史責任感和關心下一代的旗幟下匆匆應戰。于是,以傳統經驗和意識為基礎的主流文化對新一代的描述就更多地表現為某種責難:他們的頭發太長,她們的裙子太短,他們享的福太多,他們吃的苦太少,他們重現實、輕理想,有自我、無責任……等等,等等。而當第三代人將這一切與自己進行某種選擇性對比時,他們的描述就更流露出幾分心理不平衡:這最幸運的一代人,剛從福窩子里爬出來,就掉進了黃金樂園。現如今,他們不必像自己當年那樣,為一個回城名額打得頭破血流,為只有幾元錢差額的一級工資鬧得不可開交。他們可能剛剛離開大學校門就跨進了裝有中央空調系統的現代化高級寫字樓,拿著父祖輩想都不敢想的高薪。他們不必在一天緊張的工作之后,拖著疲憊的身體參加各種政治學習,此時,如果他們高興的話,可以走進一家迪廳,在刺激的音樂中盡情地釋放屬于自己的青春能量。或者,來一曲卡拉OK,在自由的歌聲中體驗人生的瀟灑。而在這一切的同時,他們不必有吃力地掏尋幾張破鈔票的窘迫,相反,刷卡之中倒有幾分愜意。
這些幸運兒們!他們面前的機會就像樹上豐收的蘋果,他們腳下的道路已經鋪上了成功的紅地毯,他們需要的只是伸出手,邁出腳而已。
這的確是一幅美妙的圖畫,也的確有幾分真實,然而更重要的卻是,在它的背后還有另一幅不那么美妙的圖畫。
不應忘記的是,背景的置換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當第四代人最終走出代際劃分的地平線,自信地闖進生活時,為第三代人所熟悉和習慣的社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它給人們帶來了富裕和更多的機會,但同時也意味著更嚴峻的挑戰。
第三代人的經歷是不平凡的,生活曾給了他們大多的苦難。但是,無論他們經受過多少風雨,他們的天空總有一輪太陽,無論他們的道路多么艱險,途中總有路標。上山下鄉也好,參軍也好,進工廠也好,或者有幸上大學也好,總有無所不在的組織告訴他們該做什么,他們只需有一雙好耳朵隨時聽從召喚。生活無疑是艱苦的,但有同樣艱苦的社會和轟轟烈烈的時代與他們同在,有整整一個階級做他們的戰友。收入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但足夠他們買到某種廉價的幸福和安全感。總之,在有限的生存空間和選擇空間里,盡管第三代人要承受的生活的物質壓力是巨大的,但他們內在的生存壓力卻也是有限的。
普照每一個角落的計劃體制的太陽隱沒后,第四代人獲得了他們燦爛的星空和星星一樣多的機會,這是他們的幸運。不過這幸運也是一把雙刃劍,因為機會本身也就是挑戰,而最大的挑戰就是他們必須自己做出選擇,沒有人會告訴他們該怎么辦,更沒有人會對他們的選擇負責——除了他們自己。
更要命的是,對第四代人來說,問題是雙重的,一方面,社會不再扮演慈父的角色,無情地把他們推上了必須獨自做出每一個選擇的浪尖;另一方面,社會和家庭卻沒有為他們應付這種挑戰準備必要的條件。多少年來,長輩們一直在給他們講述一個慈祥和全知全能的太陽公公的故事,而現在他們看到的卻是滿天無情的星星;他們的父母雖然有鷹一樣堅硬的翅膀,卻缺乏狐貍的智慧,他們總是習慣于用自己巨大的翅膀為兒女們遮風擋雨,但從未想到該教會他們扇動自己的翅膀。
這些事實的意義在于,它們表明,第四代人面臨的是嶄新的考驗,而他們注定將在這場考驗中最終塑造自己“新人類”的形象,他們將以新的觀念和新的方式迎接挑戰。他們的戰爭將沒有硝煙,他們的革命將不再流血,舊世界將被改變,而不是被徹底砸爛,更為重要的是,對他們來說,這一切只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他們只是根據自己的內在邏輯行事,而不是要響應某個神圣使命的召喚。
這使他們鮮明地區別于自己的上一代,后者生下來似乎就是為了將來主宰中國的命運。還在兒童時代,偉大領袖毛主席就號召他們“團結起來,學習做新中國的新主人”。當他們步入青年時期,他老人家又以革命家的博大胸懷和極大的信任囑托說:“世界是你們的”。因此,這些已經被涂上圣油,正等待著加冕的共和國兒女和一項偉大事業的接班人們不能沒有一種優越感,這種優越感今天在許多第三代人那里轉化為某種精英意識,他們仍然習慣于將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希望背負在自己身上。
但是,第四代人不再相信這個神話,他們不再相信國家命運和民族希望只能批發給某一代人,他們自己也不但獲得這樣的壟斷經營權,他們只希望“讓我闖闖”。或者說,他們只是愿意相信,如果有某種歷史使命的話,它也只能通過個體的自我實現而實現——是不自覺地完成的,這不只是年輕人的瀟灑,更是一個新時代的風標。
在這個新時代里,對第三代人來說,重要的是不能總生活在昔日的輝煌或苦難里,并以此作為理解和評判下一代人的依據。這些閱歷豐富的人應該承認并突破經驗的局限性。因為,在傳統經驗的水晶球里,你無法看到新一代的未來。視角應該轉換,就像不能以頭發的長短來衡量年輕一代的道德水準一樣,他們也不能因為年輕人愛吃漢堡包,愛喝可口可樂就說他們淺薄、缺乏愛國心,或者,因為他們喜歡搖滾和蹦迪就指責他們頹廢、沒有理想。伺時自己卻把理想壟斷起來了。
上一代人應該學會理解下一代人。但這種理解不應表現為居高臨下的姿態或長輩的語重心長:“小伙子,好好干,未來是屬于你們的。”它應該是對話,一種雙方都可以從對方學到些東西的對話。正如美國人類學家瑪格利特·未德說的:“在這種對話中,年輕人按照自己的首創精神自由行動,他們能在未知的方向中為長者引路。”在這里,年輕人值得羨慕的是他們無拘無束的創造力和把握未來的理解力,而不僅僅是體現在年齡上的青春和結實發達的肌肉。
下一代人當然也應該學會理解上一代人,并對他們的經驗保持必要的尊重。這種理解和尊重是防止代際斷裂,避免破壞性代際沖突,建立健康的、建設性的新代際關系的保在。此外,富于批判精神的第四代人還必須學會接受批判。事實上,他們也確非無懈可擊。正如我們已經說過的,在一個隨時都可能需要獨立做出選擇的時代,新一代人有必要建設一個強大的自我,但同時又必須避免落入只有一步之遙的自私和自大的陷餅,值得警惕的是,第四代人要劃清這兩者之間的界限是有困難的,許多人已經掉下去了。
第四代人的故事是一個還沒有講完的嶄新的故事,說到底,故事的結局取決于他們對故事本身的理解和克服自身弱點的能力。對此,任何人都無法做出承諾,人們只能說,美好的結局也意味著艱辛的努力,它不會像頭發一樣在青年一代的頭上迅速地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