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
一筆本應上繳國庫的罰款,在一些本應是國家資產維護人的手中,經過一系列倒騰之后,卻成為幾個小集體自家的資財,用于發放獎金、蓋樓購車、請客吃飯……
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對此案的評價是:數額雖小,情節惡劣。
1999年6月26日,李金華受國務院委托,向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報告1998年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情況。其間,此案作為國庫監管中存在的問題被重點提及。令人尤為感慨的是,此案的發生,竟是在震驚全國的“金華稅案”的協查過程中。
這起執法犯法案件被揭開蓋頭,源于1998年國家審計署太原特派辦對寧夏中央金庫進行的一次審計行動。審計人員發現,一筆67萬余元的增值稅罰沒收入在退庫過程中,被銀川市城區和新城區的檢察院、國稅局截留私分。
特派辦旋即發函寧夏自治區主管財政的副主席,要求15天內查清此事。去年12月10日,寧夏成立專案調查組,成員來自自治區國稅局、審計廳財政處、區檢反貪局、財政廳財政監察處、政府辦公廳、紀檢監察部門等。出于重視,區政府明確要求經辦人員必須是副處級以上的干部。
調查組兵分兩路展開工作。最后查實,城區共截留坐支罰款457137.60元,新城區截留坐支200000元,皆由兩區檢察院、國稅局平分。城區檢察院將這筆錢用于蓋辦公樓;新城區檢察院購買了兩輛“昌河”面包車,國稅局則給干部職工發放了“辦案補貼”——實際發給了全局所有人。
擇機
“金華稅案”大白于天下后,根據虛假發票的流向,國家要求各地積極協查。國家稅務總局專門為此發出通知。寧夏自治區檢察院、國稅局也聯合召開會議,依據有關規定,要求對接受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偷稅1萬元以上、致使國家造成5000元以上損失的企業和個人立案,一律移送檢察機關偵查處理。同時,對已進行罰款并構成犯罪的案件,移送檢察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罰款要隨案移交。
“金華稅案”涉及銀川市城區19戶企業,其中查補稅款在1萬元以上的12戶,共查補稅款446185.22元,罰款457137.60元;涉及銀川市新城區8戶企業,其中查補稅款在1萬元以上、給國家稅款損失5000元以上的企業和個人有5戶,共查補稅款40506.71元,罰款20萬元。
根據有關會議精神及規定,城區、新城區國稅局對已入庫的罰款辦理了退庫手續。經財政部駐寧夏專員辦批準,以“誤征退庫”的名義,城區稅務局將罰款162019.43元由金庫退回企業,其中2戶是罰款直接退庫,金額為49732.25元;3戶作了稅目更正后,以罰款退庫,金額112287.18元;連同沒有入庫的6戶企業罰款295118.17元,共計457137.60元,由城區稅檢室(由檢察院、稅務局聯合組成的專門查辦涉稅案件的機構)以現金將罰款收回。
與此同時,新城區國稅局也以同樣名義申請退庫。經市國稅局同意,已收罰款由新城區金庫退出,連同未入庫的1戶企業的罰款106944.45元,共計20萬元。
退庫的目的,本是為了追究使用虛開增值稅發票給國家造成損失者的刑事責任,不料卻給了某些人私吞罰款的機會。
下手
1997年9月9日,銀川市城區稅檢室副主任王洪富將虛開稅款在1萬元以上的紹興孫家橋實業公司銀川分公司等幾戶企業的案卷,移交給城區檢察院稅檢室主任弓占雙,罰款卻沒有隨案移交。
10月17日 ,王洪富將現金228568.80元(罰款總數457137.60元的一半)移交給弓。弓當時將王領到城區檢察院會計代紅艷那里。代將現金收下后,給王洪富開具了一張“收到城區國稅局交來金華縣虛開增值稅發票罰沒款457137.60元”的白條收據,同時開具了11張收到紹興孫家橋實業公司銀川分公司等企業交來罰沒收入現金的白條收據,交給王洪富。10月20日,王洪富開了1張“收到城區檢察院交來返還金華縣虛開發票案件罰沒收入228568.80元”的白條收據,交給代紅艷。
上述罰款的另一半則沒有動地方,仍留在城區稅檢室的賬上。原因很簡單——稅檢室的賬是由王洪富負責管理的。
同樣是在罰款的處理上,新城區稅檢室也沒有辦理隨案移交手續。1997年10月21日、28日、30日,稅檢室分三次將20萬元罰款中的10萬元轉賬給新城國稅局,國稅局將其存入本單位財務預算外收入賬戶。
至于稅檢室賬上的10萬元,11月3日由稅檢室主任張津林取出7萬元交給新城檢察院會計劉紅蕊,劉當天就以個人的名義將這筆現金存入工商銀行銀巴路儲蓄所。11月6日,新城區檢察院出納白燕又將1萬元罰款從稅檢室賬戶轉入檢察院辦公室主任姜振樓的賬戶中;剩余的2萬元,張津林請示檢察長黃煥國同意,留給稅檢室使用。
1997年10月27日,新城區檢察院給國稅局開具了一張“收到新城國稅局交來金華稅案罰款17萬元”的白條收據;10月29日又開了一張收到罰款3萬元的白條收據,共計20萬元。10月24日,新城區國稅局給檢察院開具一張“收到新城檢察院交來金華稅案返還款85000元”的白條收據,10月29日又開出一張“收到返還款15000元”的白條收據,共計10萬元。
瓜分
經過上述一系列運作之后,罰款已基本落入各個單位的小金庫。
城區檢察院當時正在蓋樓,他們擔心罰款入到單位財務賬后,向財政要錢遇到麻煩,就將錢置于賬外,分6次共將23萬元借給了建筑和裝修的施工單位。后來,據紀檢監察部門的辦案人員說,這樣的“借錢”實際上和“撥錢”沒有區別。
新城檢察院截留的10萬元,經稅檢室主任張津林與檢察長黃煥國商量,于去年春節給全院干部發福利用了一部分,又動用7萬元買了兩輛“昌河”面包車。留給稅檢室的2萬元中有5000元用于辦案補貼。去年檢察院與稅務局聯合組成的稅檢室已完成其歷史使命,相關業務將轉由公安部門接手,張津林又動用了一筆錢作為稅檢室的“撤銷開支”,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是吃喝掉了。
城區國稅局截留的錢,則經科所長以上干部會議研究決定,上交銀川市國稅局10萬元,給城區公安分局協查經費1萬元(以現金支付),給檢察院發加班費6000元,給本局干部發辦案補助及獎金每人500元(合計共70450元),辦福利支出21566元,便餐費支出3880元;余額16672.80元,因稅檢室撤銷暫留治安室,由王洪富保管。王洪富去年5月15日以自己的姓名將其存入工商銀行文化街儲蓄所,同年11月16日清戶,將本金連同利息交本單位財務室。
新城區國稅局的10萬元于1997年11月27日上交銀川市國稅局5萬元,剩下5萬元存入了本單位財務預算外收入賬戶。
共計657137.60元罰款,就這樣被四家執法部門截留瓜分干凈。1998年12月14日,這筆錢被重新追繳入庫,并于12月29日由地方金庫調入中央級金庫。與此案相關的四家單位的6名責任人員受到了黨紀政紀的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