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明和芳芳是鄰居,他倆都上小學一年級。可兩個孩子的表現卻大不相同。芳芳放學回家后先做完老師布置的事,然后才去玩。明明呢,回家寫作業時,常常是寫了本上的,忘了口上的(口頭作業)。對老師要求的其他事情也常常丟三落四。
這兩個孩子的任務意識不相同。芳芳的任務意識強,而明明的任務意識差。
什么是任務意識呢?就是理解并記住他人交待的事情,并努力去完成。任務意識強的孩子,責任心也強,學習和做事比較自覺。而任務意識差的孩子則正相反,做事馬虎、拖拉、丟三落四、做好做壞無所謂,經常處于被動狀態,也常遭批評。
任務意識是從小慢慢養成的,和家長平時的教養方式有關,比如,明明媽媽交待明明掃地,明明答應得挺好的,可一轉臉兒就忘了,跑出去玩了。媽媽對兒子雖然有點生氣,但覺得孩子小玩心大是正常的,也就沒有叫他回來把事干完。久之,明明根本不把父母的吩咐當回事,因為他既得不到表揚,也得不到批評。
而芳芳媽卻不是這樣。只要是交待給芳芳的事,她一般都記得住,并努力去做好。因為芳芳知道,媽媽到時會檢查完成的情況,完成得好能得到獎勵,完成得不好,還要一起分析原因,共同商量做事的最佳方法,直到芳芳做好為止。久而久之,芳芳的任務意識就增強了。上學后,她能記 住老師囑咐的每一件事。
任務意識是一種習慣的養成。那么,應怎樣培養孩子的任務意識呢?
1.在家中選擇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擦桌子、澆花、拿碗筷、掃地、給家人遞拖鞋等。
2.和孩子商量并且明確規定這項任務是交給他的,非他莫屬,必須完成。
3.教給孩子完成任務的方法,并和孩子一起練習幾次,直到掌握為止。
4.有要求有檢查。每次孩子完成規定的事情后,家長要給予必要的精神鼓勵。如,“你干得真好,你真能干。”“干得不錯,寶貝。能幫媽媽做事了,真是媽媽的好幫手。”當然也可適當給予物質獎勵,讓孩子知道,他這樣做,就能讓父母高興。
5.當孩子熟練地記住并完成某項任務后,可更換任務內容,不斷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任務意識。
6.入學后,可將任務內容逐漸向學習方面過渡。由一項內容向多項內容變化,不斷加大任務的難度。由于年齡的增長,孩子需要記住的任務也越來越多,難免忘記。所以,為了方便孩子識記任務,家長可給孩子準備一個記事本,讓他隨時記錄老師留的作業及學校的要求,并教孩子每完成一項,就畫一個“”,以示完成。
慢慢地,讓孩子懂得許多事情是要主動去識記,自覺去做的。他完成得及時,完成得好是會帶來心理愉快的,否則將整天處于被動的批評與自責中,也就沒有了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