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需提醒廣大家長注意的是:在為孩子創設一個輕松、自然練習說話的環境的同時,家長也需要細心觀察,如果孩子確實存在導致咬字不清的生理疾患,如舌系帶過短(舌伸不直或伸出后舌尖中部有凹陷)等,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診治,切不可延誤。
——編者
大舌頭和小結巴
常常聽到家長們談起自己孩子的語言發展,總是眉頭緊鎖,憂心忡忡:“3歲多了,還是磕磕巴巴的。”“咬字不清,會不會是大舌頭?”其實呢,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都有自己的時間表,父母只要多多鼓勵他們練習就可以了。其他的,最好讓他們順其自然。
公共汽車上,一個3歲左右的小男孩臉貼在車窗上望著街上的車水馬龍“高談闊論”:“這……這個汽車我我坐坐過,還還到顛(天)安……安門哪!”“烏堆(龜),烏堆(龜),嘆(看),那紅紅紅車多慢,別人人都跑它前前前面啦!”……小家伙旁若無人地大聲喧嘩著,車廂里不多的幾個乘客微笑著聽著。快到站了,媽媽抱起兒子站到門口準備下車,年輕的售票小姐忍不住發話:“這孩子口吃太厲害了,而且還大舌頭,得趕緊扳一扳了,要不然干脆看看去,等到大了可不容易改過來!”媽媽笑著點頭。下得車來,男孩發問:“是是說我我嗎?阿姨說我緊(怎)么啦?”媽媽親親兒子,“是說你呀好兒子,阿姨聽你說話又不清楚又結巴——什么顛安門,什么烏堆,讓我帶你去醫院哪!可是阿姨不知道,媽媽小時候和你一樣,也是又大舌頭又結巴,后來多多說話,長大就好啦!”“是呀是呀,多多說話,我我黨(長)大就好啦!”
的確,這一類毛病,多數是“長大就好啦”。在媽媽輕松灑脫的態度面前,小男孩不會有任何壓力和自卑,自然會繼續大聲地說話,勇敢地說話,語言也終究會漸漸地清晰起來,流利起來。有的孩子早早就能說會道,有的三四歲甚至五六歲還是咬字不清,說話結結巴巴。孩子們的個體差異很大,多數說話結巴、咬字不清的現象不值得大驚小怪。雖說人類是惟一能夠使用語言的動物,可畢竟要靠后天的學習,控制氣流啦,使用舌頭啦,其實挺復雜的,誰能知道你的孩子在什么時候、什么條件下解決這一系列難題呢!除了個體差異,還有一層原因是語言和思維的關系。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孩子想到了一件事,急急忙忙想把它說出來,可是他還不大能夠駕馭自己的語言,語言的速度跟不上思維的速度,于是,口吃就難免了,這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是很正常的。實際上,只要能夠正常地經常地說話,這些小毛病會自然而然地消失。生活中,我們確實需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語言教育,但這是指父母對孩子講話時發音要清晰、正確,不去附和孩子使用所謂“咬咬(姥姥)”、“氣(吃)飯飯”之類的兒語。但如果大人們反應過度,比如那位母親,假如在售票小姐的提醒下“幡然醒悟”,隆重地開始對兒子說話一字一字地扳,一句一句地教,多半會令孩子緊張不安,甚至成了負強化,愈怕說不清楚,愈是大舌頭;愈怕口吃,愈是會結巴。最后索性不敢開口,失去練習的機會,可能最終成了真正的大舌頭和小結巴!
別著急,只管讓孩子輕輕松松多說話,大舌頭和小結巴一定會變得伶牙俐齒、字正腔圓。
順便說說,那個公共汽車上的小男孩如今已經十幾歲了,和媽媽頂起嘴來又快又清楚,毫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