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每天回家的必經之路上,有一間游戲廳。從星期一到星期五,這里門可羅雀。可一到星期六星期天,不論白天黑夜,窗子的大半部都被遮得嚴嚴實實——這是孩子們怕被家里人發現。好孩子的家長們路過這里的時候,都會露出不屑一顧的神情——里面全是差生!
我常常在想,假如“好”孩子們也都在里面玩游戲呢?
做父母的是斷斷不會答應的。
孩子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這由不得他們。我們得管管。管得越嚴實,咱就越放心。
這就是大多數孩子們的處境。從學校到家庭,兩點一線,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兒童的學習活動高度目的化了。
有沒有另一種對孩子的成長有益卻自然放松的學習方式呢?有!這就是社會化的學習。我們提倡給予兒童更多的社會化學習的機會。只有讓有目的的學習和沒有目的的學習相互補充,兒童的生活、兒童的生命才會變幻出燦爛的景致。
增加孩子社會化學習的機會,第一個就是應該把屬于孩子的社會還給孩子。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每每是遇到新同桌,必定先要和他分好課桌上的界限。現在當上了父母,卻依然在做著同樣的事情——不是和別人,而是和孩子劃分著屬于各自的界限。我們認為孩子們應該好好地呆在課桌邊做自己的功課,而不應該過多地接觸“社會”。“社會”是屬于成人的,接觸社會對孩子們沒有好處。殊不知,正是這種善良的“關愛”,剝奪了孩子在自然的社會生活里學習的機會。
我們偶爾也會讓孩子們接觸一下“社會”,但其實那不是要讓孩子們自由地閱讀社會,在社會里生活,而是想把“社會”也變成“課堂”。
兒子從學校回來說,下午老師要帶大家到公園去玩。
“這下可好了,大家一定很開心。”
“開心啥呢?從公園回來要寫作文!”
孩子們猜透了大人的想法。正因為這樣,當我們帶著孩子逛商店的時候,他們不一定會顯出多少高興的神情,因為他們知道,給他們買東西不是無條件的,他們得好好學習,得考一百分。否則,下次休想!
去公園也罷,逛商店也罷,原本是孩子們自由地融入這個社會的機會。可這些機會基本上都被我們剝奪了。
做父母也罷,做老師也罷,在孩子們離開了書本之后,能不能就別再提作文之類的事情?
增加孩子社會化學習的機會,第二就是要做到善待社會。
除了學校與家庭之外,我們不想讓孩子進入社會,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我們對“社會”的評價比較低。一想到游戲房,我們就會覺得那是沒出息的人去的地方;一談到歌舞廳,我們就覺得里面多是些不三不四的人……孩子們怎么能到這樣的地方呢?于是,當我們準備讓孩子接觸一下社會的時候,馬上就會想到少年宮、兒童樂園,或是某某風景區。仔細想來,我們為孩子們作出的安排仍然具有太多的人為的成分,具有太明顯的教育目的。一句話,孩子們其實還是沒有擺脫我們為他們設計好的大網,還是沒有真正地走進社會。很多家長都已經注意到了這樣一個現象:從商店里買來的玩具,孩子們不一定真正喜愛,他們真正喜愛的倒可能是那些自己發現的、自己做出來的亂七八糟的東西。同樣,他們真正喜歡去的地方,不一定就是我們為他們選擇好的那些風景區,倒可能是那些破舊不堪甚至很不干凈但卻有條小狗的老胡同。——問題是,他們幾乎沒有多少機會自己作出選擇。
比如年齡較小的孩子,是不是可以讓他們在社區的范圍里活動;孩子年齡稍大,就應該鼓勵他們在幾公里、幾十公里甚至更大的社會范圍里活動,而不能總是希望他呆在家里。
可能絕大多數家長會說:“把孩子丟在社會上,我們能放心嗎?”確實如此,但愿我們的社會環境變得更加自然、平和而美好。
增加孩子社會化學習的機會,第三個就是要在家庭里表現出一些自然的氣氛。
孩子進了學校,學習就成了他們生活的中心和主旋律。這樣的變化也會深深地影響到我們做家長的心態。于是,我們會覺得,除了孩子的學習,什么都不重要。孩子的學習狀況甚至成了家庭氣氛的“晴雨表”。這樣的家庭生活,該是多么的乏味。家庭是社會的一個部分,是一處特殊的社會。這里面有著孩子永遠也讀不完的東西。因此,當孩子做完了功課之后,我們不妨盡情地沉浸在家庭生活的天倫之樂中。
孩子們一定會深深感受到這種快樂。
這也是一種學習。是另一種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