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放手讓孩子單飛,這對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精神是很有益的。但是,孩子的第一次單飛不應該發生在孩子負氣的情況下。所幸,文中這位富有愛心的父親最終認識到了這一點,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沒有讓女兒在他的視線之外飛。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不會再讓女兒負氣離去。
正如這位父親所說,“童心是個奇妙的世界,既好強又充滿尊嚴,和大人一樣不容忽視和損傷”。不管在什么情況下,更不用說是對一個兩歲半的小女孩,家長切忌用氣話宣泄自己的不愉快。否則,一旦使孩子感到受了傷害,一氣之下做出些極端的事情,后果將不堪設想。這一次,孩子年齡尚小,父親尚能及時跟隨孩子。如果孩子年齡大一些,更有主意一些,在跟父母慪氣時,他們很可能瞞著父母離家。到那時候,父母想跟隨也是不可能了,如果孩子因此遭遇某些危險,父母豈不后悔。
父母要盡量擺脫消極情緒體驗如憤怒、失望等對自己的影響,不要被這些情緒牽著鼻子走 ,對孩子說出極端的傷感情的話。尤其對那些個性比較倔強的孩子,家長更需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要輕易使“激將法”,以免把孩子推入極端的境地。
站在成人的立場,說反話的目的往往是為了強調某種情緒或突出某種觀點,并不是真的要那樣做。但是對嬰幼兒而言,由于認知發展的局限,他們只能從字面理解成人說的話。于是,在兩歲半的女兒看來,“要回你自己回”就是讓她自己回家。成人和孩子說話時,應當盡量以清晰直接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從文中的事例看,女兒突然提出要回姥姥家,而父親還沒有作回家的打算,這時,父親首先應該問問孩子為什么這么著急回家;同時,不妨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女兒,和女兒商量商量:爸爸還沒有玩夠,能不能等一會兒再一塊兒回家。
當然,雖然這位父親的說法和做法確實存在不當之處,但從他隨后的舉動以及事后的反省可以看出,他身上擁有許多為人父母的可取之處。
首先,他及時而細致地覺察出女兒的情緒變化,看出女兒的不快,而且當女兒不聽他的話,執拗地做出如此反常、如此極端的舉動時,他沒有因此而增添慍怒,雖然也沒有上前說服和安慰孩子,也沒有在孩子轉身時阻止孩子,但是他遠遠地跟隨女兒走出花園,經過商店和小食堂,轉彎進樓、上樓。想來他當時心中既好奇又不放心,一定還有一種想偷偷保護女兒的意識。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富有愛心的父親。
其次,這位父親能從孩子做的一件看似“錯誤”的舉動中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并向孩子表達自己贊賞的態度。當他跟隨女兒到達姥姥所在的樓房時,他“不得不佩服孩子驚人的記憶力”;事后,他自己又總結說“女兒的這次單飛,使得我對女兒刮目相看”。以這樣的積極的心態對待孩子,父母可以經常發現孩子的長處,為孩子的進步歡呼喝彩。而父母的這種欣賞和贊嘆對孩子又將產生一種積極的強化作用,使得孩子不斷爭取進步,朝著父母期望的方向成長、發展。
再者,這位父親及時反省自己對待女兒的態度和行為,積極采取行動改善自己的養育觀念和行為。他從女兒第一次單飛的事例看出孩童的好強和自尊,看出自己不僅要當好女兒的父親,而且要當好女兒的朋友。于是他開始努力追求和女兒平等相處。其實,為人父母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樣的:不怕做錯,就怕不能發現自己的錯,更怕知錯不改。相信這位懂得不斷反省和不斷改善自己的父親,一定能做女兒的好父親和好朋友,在養育孩子方面取得成功?!?img align='\"righ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5/0704/axY7pqGbeApiFUiMDb639M.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