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游廬山, 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廬山博物館珍藏著唐伯虎的傳世之作《廬山圖》。唐伯虎,明代江蘇吳縣人。少時聰穎過人,29歲鄉試第一,會試時因牽連科場舞弊案被革黜。后游歷名山大川,性格放蕩不羈,才華橫溢,鐘情丹青,賣畫為生,留下不少詩和畫,是當時文壇上詩、書、畫三絕的藝術家。
據史證,唐伯虎的這幅《廬山圖》,繪的是廬山三峽橋的山水景物。三峽橋,即今日觀音橋,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七年。鬼斧神工,宛如天半飛虹,橫跨于含鄱嶺南的三峽澗上,長24米、寬4.5米、高10.7米,全部是由石頭砌成。然而,就是這么一座氣勢宏偉的大石橋,在唐伯虎的筆下卻變成了:朔風怒號、云霧彌漫、古木搖曳中一座搖搖欲墜的小木朽橋。如此反差,在丹青界,實乃少見。特別是橋下澗水湍急,橋上一童子正在揮鞭驅趕著不堪負重的瘦驢,更讓人浮想聯翩。畫面左上方唐伯虎親題了一首七絕:“匡廬山前三峽橋,懸流濺撲魚龍跳。羸驂強策不肯渡,古木慘淡風蕭蕭。”看畫品詩,無論是詩還是畫,都給人一種寒氣逼人、氣氛壓抑之感。因此,這幅《廬山圖》放在風景秀麗的廬山是獨一無二的。
被稱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唐伯虎,為什么會構思繪出這樣一幅凄楚悲涼、一片冷嶺蕭瑟的畫面境況呢?說來這主要與他當時的處境是分不開的。唐伯虎所處的時代,朝廷早已沒有了洪武年間那種勵精圖治的銳氣,宦官專權,一場反對中央集權的斗爭正在當時的江西南昌寧王府醞釀。為了網羅人才,寧王朱宸濠曾派人專程到蘇州禮聘唐伯虎。唐伯虎來到南昌,住了一段時間后,逐漸發現朱宸濠要他來南昌的真實意圖。他孤云野鶴閑散慣了,且對明王朝的統治早已失去了信心,哪里還愿意卷進這場如臨深淵的殘酷政治斗爭中去?他既已成為籠中之鳥,怎樣才能脫身呢?思來想去,只有裝瘋賣傻,唐伯虎一直鬧到大庭廣眾之下赤身露體,朱宸濠看到他如此丑態,哭笑不得,以為他真瘋真傻了,只好差人包點銀兩,打發他回老家。在回老家江蘇的途中,他順便游覽了廬山棲賢谷,觸景生情,繪下了這幅《廬山圖》。在畫中,他以飄搖于朔風中的三峽橋象征明王朝搖搖欲墜的統治,用澗中魚龍來比喻王室和朝廷的奪權斗爭,而把自己則比喻成那只瘦驢,任宸濠鞭打、驅趕也“不肯渡”,不愿走向那“古木慘淡風蕭蕭”的去處,不愿做統治階級爭權奪利的殉葬品。
詩言志,畫寓情,唐伯虎的《廬山圖》,正表達了他不與封建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一幅《廬山圖》正是他正直心胸的寫照,也是那個封建時代的見證,更是他借景抒情為明王朝送葬的一曲挽歌。
(責任編輯:劉家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