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00年上半年經濟運行的結果表明,在經歷了連續7年的下滑后,經濟增長速度呈現回升。經濟專家普遍認為,這表明中國經濟已克服亞洲金融危機造成的不利影響,以財政政策為主導的宏觀調控取得成果,中國經濟發展出現了重要轉機。
我國2000年1-6月主要經濟指標表
表中指標反映了增長的速度開始回升。如1998年GDP為7.8%;1999年為7.1%,今年上半年躍升到8.2%。同時表明供求關系、經濟結構、經濟質量的調整和改善也取得了成效,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大了3.7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開始止降企穩。
中國經濟回升是亞洲經濟復蘇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亞洲經濟復蘇又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在經歷了1997年金融危機的打擊后。1999年亞洲經濟已開始恢復增長,進入2000年后復蘇勢頭頗為強勁。世界銀行預測2000年至2002年東亞的增長率分別為6.4%、6.1%、5.9%,而且認為這一增長勢頭將會持續到2010年。在未來的10年中,東亞將重新回到全球經濟增長的領頭羊地位。
為了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的經濟增長放緩,從1998年開始政府實施了擴張的財政政策。從實際效果看,這對刺激需求防止經濟進一步下滑、促進經濟盡快回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98年和1999年國債投資帶動GDP增長分別為15%和2%,占這兩年GDP增長的24%。
除外部環境和財政政策這兩個主要因素外,影響中國經濟出現回升的其它原因還有:證券市場的發展促進了居民投資和企業融資(1996年以來企業在國內證券市場集資總額為3377億元);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中國加入WTO的前景帶動了外國直接投資和中國進出口貿易;以信息產業、因特網為代表的新經濟刺激了投資和消費活動;宏觀和微觀體制改革加快了市場化的步伐,提高了市場運行的效率。
當前出現的轉機是否具有穩定的基礎,是否預示著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持續增長的新的時期。對此,經濟專家們有不同的看法。這就是關于“拐點是否已經出現”的爭論。我個人認為:今年上半年經濟指標改變了連續7年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趨勢,接下來可能會進入一段相對平穩的整固期,“拐點”的認識偏于樂觀。從經濟增長的規律講,大起同大落一樣也不是一個好的征兆。經歷了1996年“軟著陸”及1997—1999年的通貨緊縮之后,我們所期待的是經濟的“軟起飛”。同時還應看到。增長速度連續下降的7年中,增長率的絕對數字并不低。速度對于國民經濟是一個重要指標,但供求總量、結構則更為重要。
轉機已經顯現,但基礎并不堅實。制約經濟增長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善,一些不確定因素和隱患依然存在,對此應有充分的認識。
從總量上看,有效需求不足、供求失衡仍是一個突出的問題。盡管近年來這一狀況有所改善,但國內貿易局最新分析表明今年下半年全國609種主要商品仍將有八成供過于求。其中工業產品高達89%,且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需求方面變化主要是財政擴張和出口增加的結果,其進一步擴張或增長的空間已開始縮小,對需求拉動的邊際效應也會減弱,而居民消費和民間投資尚未真正啟動起來。從供應方面看,重復建設、非正常庫存、低水平的產品、效益不好的企業仍未能消化或退出市場。其它一些深層次問題,諸如:就業壓力、國企缺乏活力、產業結構不合理、金融機構不良資產、農業經濟落后和農民收入減少、生態環境惡化、信用危機和信用制度的破壞等,已構成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主要制約。
今年下半年和明后年中國經濟的發展還有一些新的有利因素,其中加入WTO和西部大開發將會對經濟的發展和體制改革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冷靜面對轉機的出現,認真研究、對待這一現象背后的遠慮和近憂,以實現中國經濟的“軟起飛”和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