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 明
----在頗具中國特色的國內新聞圈里,不時聽到能與“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地球”相比肩的豪言壯語,叫作“只要有一個思路、一支隊伍、一筆錢,就能辦成一張報紙”。其實,這里隱去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擁有一個“報號”。
----“國內統一刊號”資源的稀缺性,早已不是隱秘,人們耳邊不斷泛起的“哪家報紙最近又有戲了”、“哪家報紙剛剛又談崩了”之類的聒噪便是明證。更重要的跡象是,這個問題是繼媒體“定位”、報紙“生存”、記者“飯碗”等等典型的市場經濟語匯以后迅速浮出水面的——對于以2000多家機關報、產業報為主流匯成的汪洋大海而言,這個跡象超出了傳統的報紙廣告、發行、經營等操作層面的含義,頗耐人尋味。
----它應和著起于去秋、興于今春的報刊結構調整之舉給人們帶來的最大撞擊,明示了一個信號:在中國以加入WTO為目標的加快融入全球發展的整體盤面上,中央決策者終于決意分步驟地重構新聞管理體制。報刊在經濟上最終要與“皇糧”告別,報社在人事制度上最終要和政府機構分離,報業在承認其某些特有屬性的同時,最終要遵從公開的、競爭的市場經濟原則。
----在這個意義上,《財經》雜志在繼今年2月號關于中國電視業體制變革的報道之后,本期及下一期將聚焦于此次報刊調整。提請讀者留意的是,作為一家主要追蹤分析重要經濟事件的媒體,我們的采訪和報道始終圍繞業態研究的層面展開。
----2月春節揭開了新世紀第一個龍年的蓋頭。讓上上下下心旌搖動的,當然跑不了證券市場一系列事件。對于近千股票聯袂暴漲、億安科技輕取百元,特別是網絡經濟幾乎把人侃暈的魅力,各方人士的價值取向決定了不同的研判思路,不可能也無必要追求“輿論一律”,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終究是不可取的。從分析股市的“圈錢效應”入手,本期“封面文章”體現了本刊的一貫立場——暫借用李劍閣先生文章的忠告,就是“不要以今天的快感換取明天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