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虹 周慶安
2000年5月10日,來自海內外80名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聚集在清華園,參加了由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辦的“網絡時代新聞傳播”研討會。研討會通過對網絡新聞傳播現狀的分析,希望找到一條中國網絡新聞傳播發展的出路,并探討了媒體應該對此做何應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院士對中國首次召開網絡新聞學的會議表示祝賀。他說:“十年前,網絡是科學家獲取資料和討論問題的手段。而今天,進入網絡更成了以搶時效為己任的新聞記者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
這一次中國沒有遲到
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說,進入網絡時代是一個過程,它的開始點用什么來標志?沒有公認的定義。我們在描述一個時代的時候,常常有各種簡略的說法,比如“原子能時代”、“計算機時代”等。遺憾的是,以前中國進入每一個時代,都遲到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是這次進入網絡時代沒有遲到,幾乎和美國、歐洲同步。這一點已經被事實證明:我們的網絡用戶每年以20%到400%的速度增長。更確切地說,我們進入的是“應用網絡時代”,因為在網絡的核心技術方面,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中國恐怕還不能起先鋒作用。但即使如此,也是應該值得慶賀的。
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對此深有同感。他說,中國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有的甚至落后幾十年,唯有在一件事上是和美國同步的,那就是在網絡方面。就算落后也最多只落后一個星期。這就意味著中國在網絡傳播上有一定的優勢,能和美國進行網上抗衡。中國在技術上并不遜色,人力資源上也很豐富。中國要想在網絡新聞傳播上不被西方打敗,一定要通過網上豐富多彩的內容重振漢唐雄風,重建中國人的中華魂!讓我們每個熱愛中國的網民通過無窮無盡的內容傳播、思想的自由交流,在心中形成對“西化”、“分化”的自覺防御。因此,有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要想方設法讓每個中國網人和每個專業新聞工作者發揮最大的潛力,給他們充分的空間去思考、去寫作、去忘我工作。要在網上給人民群眾一種充分的暢想、寫作的空間。如果我們不注意網絡傳播的內容,只是簡單地重復各種印刷媒體的文章,那我們還要這個網站干什么?為什么這么多人上網?就是為了得到信息。中國加入WTO以后,按照協議中國必須讓西方國家的網絡內容商進來。他們會用高價來聘請中國本土的人才到他們那里去做新聞網站。如果我們現在不重視網上的信息和新聞傳播的話,就等于是為外國的網站培育了一大批網民。
美國國家電視科學藝術學院董事、全球新媒體研究發展委員會主席吳征說,一個真正的高速發展的社會需要從文化到產業的紐帶,來維系政治和經濟的有序協調發展。我們的強國策略必須包括傳媒策略,因為傳媒策略可以影響他國尤其是西方的公眾意志和公眾政策,有效打破國際間的隔閡,爭取我國在國際政治中的最大利益。同時,對傳播經濟學和傳播產業的基礎認識是我國信息業要振興的根本前提。制定正確的傳播策略可以幫助我國建立起強大的有生機的本國傳播產業。中國有一句古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道”必須要“傳”。如果中國要造就一個適合于中國持續發展的國際環境,增加國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就要在媒體上塑造一個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在這個意義上,網絡新聞傳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誰將成為下一代主流媒體?
李希光教授還提出了一個問題:到底誰將成為下一代的主流媒體?他認為,毫無疑問,網絡媒體將是下一代的主流媒體。任何一家傳統媒體不上網都不能成為主流媒體。但是,從總體上說,如果網站僅由互聯網的技術人員、工程師和計算機系的學生來辦,顯然是不行的,因為他們不懂得怎么樣做內容,所以也成不了主流媒體,頂多是個門戶網站或搜索引擎。那么誰能代表將來的主流媒體呢?答案是:由來自傳統媒體的受過專業化訓練的記者編輯掌管的網絡媒體將會進入主流媒體。這一點在美國已經很明顯了。微軟公司現在與NBC(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合建了一個網站,叫做MSNBC.COM,微軟要建網站和聯想建網站是一樣的,它們都是IP產業的大公司。聯想的網站基本上沒有傳統媒體參加,而微軟要建網站,就找了傳統媒體中的NBC來合作,發展了620萬用戶。但微軟還覺得不夠,又把《華盛頓郵報》拉進來合作。其結果是什么呢?《華盛頓郵報》獲得了620萬的潛在用戶,而微軟獲得的是《華盛頓郵報》這樣一張知名報紙的名牌效應。
趙啟正說,中國的報紙、雜志、電視、電臺正在踴躍地上網,基本上主要的媒體都有了自己的域名。中國的報紙大約有2200多種,根據目前的統計,它們中的七分之一已經上網,沒有上網的也在躍躍欲試。那么,新聞傳媒進入網絡傳播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一些初步的結果,但是還不能預言最后的結論。中國的報業,特別是地方性的和規模不太大的報紙,對于建立自己的網頁存在著一些模糊認識。他們從一開始就大量購買設備,建立自己的WEBSITE的網站。而忘記了摩爾先生所說的每18個月,芯片的功能就要增加一倍。換句話說,就是價格要降低到某種程度。對這些比較小的報紙,我的建議是“買車不如租車,租車不如打的”。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要防止簡單地重復報紙的內容,應該根據網絡的特點,做到更充分、更簡明、更及時地發布新聞。而目前很多報紙忽視了這一點。
全面地看待新媒體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授劉康在會上提出,要全面地看待新媒體。首先,新媒體出現的時間還比較短,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對網絡有個理性的、清醒的認識,這樣才能有利于中國網絡的健康發展。網絡是我們這個信息時代最重要的媒體,它主要是信息的代理,這個信息不僅包括新聞,而且包括商業、文化、國防、科技、軍事等多方面的信息。我們必須從各層次去分析網絡時代的信息可能給我們帶來的變化。其次,網絡信息的自由化和民主化究竟是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偉大的機遇,還是造成了全球傳播的新壟斷?很多學者在討論什么是信息的民主化時有這樣一個共識:新媒體給每一個上網者以更大的自由度和表達意見的機會。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認識到網絡信息和信息技術本身并不是一個自由流通的過程,而是充滿了壟斷和反壟斷的過程。最明顯的就是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傳播體系不斷通過商業上的合并和技術上的革新,比如美國在線和時代華納的合并,來壟斷全球的傳播體系和網絡。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網絡究竟是不是帶來了民主化和自由化,這的確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再有,就是要比較、研究網絡傳播在不同的國家,內容和功能上有何不同。比如,網絡傳播在美國主要是在商業方面和娛樂方面的功能比較多。強調速度、多功能和多媒體性,把聲、光、色、味結合在一起,與此相伴的是美國的娛樂業給美國社會道德帶來的巨大沖擊。在美國隨便點擊一個網站,都會跳出來無數個色情廣告。總之,我認為,新媒體的出現,在中國,將對傳媒的發展發生特別的影響,甚至可能會有革命性的變化。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黃仁偉指出,還應看到,網絡新聞傳播還可能對國家安全造成危害。現在由于網絡的存在,出現了網絡恐怖主義,就是用大量的無用信息或者病毒去攻擊對方的計算機。過去恐怖主義是消滅人,而現在恐怖主義是消滅信息。但更厲害的是通過網絡新聞傳播,去破壞敵對國家的形象。因為要搞垮一個國家,就一定要使這個國家在國際輿論中處于最不利的狀態,如西方國家前幾年針對古巴、北朝鮮,去年針對南斯拉夫,現在針對我國的網絡新聞傳播,便是如此。所以我想說的是,網絡即使在戰略中不能說起決定一切的作用,至少也是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加速我們的網絡建設,實際上已成為加強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新浪網總經理汪延也談到,西方大的傳媒和通訊社基本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輿論,大家看不到其他的報道。這些報道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他國家對華的決策。大家可以看到,美國發生小埃連事件,立刻成為全世界報道的焦點。包括中國在內,只要上網、看電視或報紙,就能了解小埃連的近況。這其實很滑稽,因為世界上有許多更值得人們注意的事情,但人們卻無法看到。雖說世界上的消息越來越多了,但是了解消息的渠道不外乎就是那么幾個。尤其是針對中國的聲音,被西方大通訊社控制之后,再利用網絡來進行傳播,就非常危險。
網站和傳統媒體
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認為,作為一個綜合的門戶網站,最應該下功夫的是在新聞上。做好在線新聞,一方面是和傳統媒體的結合,全國已經有數百家新聞單位和FM365簽約了,這樣既可以得到大量的新聞來源,又保護了傳統新聞媒體的權益。這個做法得到了國務院新聞辦趙啟正主任的肯定。另一方面,由于現有的網絡都沒有自己的采編隊伍,網絡媒體時效快、交互性好的特點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FM365也和全國的傳統媒體進行了深度的合作,利用傳統媒體遍布全國的采編網絡和專業化隊伍,同時和全國著名的評論家合作,約請他們刊登最新的作品,和讀者在網絡上進行交流,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優勢。我們認為網絡媒體不僅僅是簡單的新聞傳遞,還有信息整合等優勢。
新浪網總經理汪延也認為,在中國,互聯網首先做到的恐怕不是電子商務,而是促進傳統傳媒的某種改變,甚至是革命,因為網絡把傳統傳媒引向了信息的高速公路。如何傳播中國的聲音,新浪網對此進行了探索。我們希望建立一個信息技術平臺,與傳統媒體相結合,進行優勢互補,來引導和整合信息和資源,把信息真正變成在高速公路上飛馳的車輛。我們要通過大陸、香港、臺灣和美國四地的中心,面對全球華人的社團,把華人的聲音傳遞出去。目前,我們已經和150家傳統媒體簽訂了合作協議。我們進行即時的整理和編排,放到互聯網上。這樣以前根本不可能受人注意的中國內容就可以在網絡上出現,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同時我們把信息通過新浪網的四個網站,向全世界傳播。這樣大家就可以想象,中國發生的一件事情,可能從前會被埋沒,但是現在通過新浪網就可以成功地傳播到全世界。同時,新浪也會更加注重與傳統媒體的合作,通過優勢互補來形成新媒體。
傳統新聞學教育面臨網絡的挑戰
那么,我國的新聞學教育又如何迎接網絡時代的挑戰呢?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人文學院院長胡顯章教授代表東道主致詞時表示,信息技術及其核心網絡技術不僅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而且正以目不暇接的速度向著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施加著無孔不入的影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傳遞與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帶來新聞傳播的巨大變革和飛躍。為此,1999年清華大學建立了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確立了國際傳播學、政治傳播學和網絡新聞學等三個相互交叉的發展方向,并將其放置在廣泛的國際、國內合作交流的開放式的環境中。不僅與國務院新聞辦、各大媒體保持著密切聯系,而且正在建立與國外媒體、著名學者交流、對話的機制,希望以此推動我國新聞傳播事業的改革。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程曼麗教授認為,從新聞學教育的角度看,網絡這個第四媒體的崛起已經被注意到了,但仍有很大差距。比如教材陳舊。我們的教材是依托在新聞傳播理論研究基礎上的,而現有的傳播理論研究的對象是傳統媒體。網絡是全新的集成性媒體,這方面的研究還很少。如果學生在校期間學不到有關網絡傳播的理論,而同時又得不到網絡實踐,那么,培養出來的學生,說得輕些是畢業就落伍了,說得重些則是一入學就落伍了,因為根本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其次是教學手段的落后。大部分院校還處于原始狀態:老師一本書、一支粉筆在課堂上講,學生在下面記,他們缺乏網絡媒體的大環境。雖然我們新聞學院也有網絡實驗室,但學生和老師上機、上網的時間都很有限,對網絡僅僅是一種感受而已。但僅有感受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是全方位的掌握才行。另外就是我們學生的來源模式也是舊的。新聞院校招的大多是文科學生,因為大家都覺得學新聞只要有基本的文字基礎就行了,其他都不需要。事實上學新聞的要接觸媒體以及媒體中的大量技術問題,而目前學生的知識面、知識結構顯然不能適應。我們都知道,去年記者到南聯盟去采訪,都是單打獨斗的,既要會寫,又要會攝影,還必須會用計算機或者衛星以最快的速度把稿子發回來,要求的是一種綜合素質。當然,最關鍵的是新聞教育觀念要轉變。
李希光教授提出,誰又是下一代的記者呢?一個記者的基本要求是公正、平衡,還要盡量追求客觀,要講求新聞的真實性以及非常專業化的寫作水平。這些不是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就可以鍛煉出來的,而是要經過長期的實踐才能達到。現在在網上發表的東西,有不少是調侃的、罵人的,但讀者更需要嚴肅的和真實的信息,以幫助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對世界的看法,對國家的命運作出正確的選擇。下一代記者要面對的是人數眾多的受眾,如果你有一點不公正、不客觀,就會有無數人對你進行譴責。將來的新聞傳播學教學將是非常困難的,應該立刻改革,包括從教育部到大學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老師和學生要一起改,要把受眾作為我們面向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