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1905年出生于廣東省番禺縣,1938年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40年,正當抗日戰(zhàn)爭艱苦時期,為了激勵廣大人民英勇抗戰(zhàn),著名攝影家吳印咸拍攝了一部《延安與八路軍》的紀實影片,導演袁牧之特別點名要冼星海為該片配制音樂。鑒于當時蘇聯(lián)的設備先進,冼星海與袁牧之等人于1940年5月被秘密派往蘇聯(lián)。
冼星海到蘇聯(lián)不久,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不懂俄文的冼星?!皼]有辦法為戰(zhàn)爭效力,他便想回國”。但由于新疆軍閥盛世才已露出了反共反人民的真面目,冼星海一行無法通過新疆返回延安。
1941年9月,冼星海一行離開了戰(zhàn)亂中的莫斯科,到了蒙古人民共和國,準備取道蒙古回國?!暗趪尘€上受到阻礙,他沒有方法可以回來”,只得流浪在烏蘭巴托。郭沫若在《吊星?!芬晃闹袑懙溃骸八驮谶@時候,在生活上發(fā)生了極端的困難。虧了他竟支撐了四年。然而,他那頑強的身體,卻變成了一座總科病院了?!?/p>
1942年12月9日,他不得不輾轉到阿拉木圖,以“黃訓”的化名取得“政治居留權”。在阿拉木圖,冼星海結識了作曲家拜卡達莫夫和薩科里斯基等哈薩克音樂界的朋友,才擺脫了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的窘境。在深厚友誼的鼓舞下,冼星海重又拿起了創(chuàng)作筆。他經(jīng)常去傾聽各種音樂會,邀請哈薩克音樂家演奏民歌,貪婪地汲取當?shù)孛褡逡魳返酿B(yǎng)分。他以自己敏捷的樂思,將許多哈薩克民歌改編成一首首小提琴曲和鋼琴曲。他還創(chuàng)作了表現(xiàn)蘇聯(lián)人民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第二<神圣之戰(zhàn)>交響樂》和歌頌蘇聯(lián)民族英雄的交響詩《阿曼蓋爾德》、交響組曲《滿江紅》,撰寫了《論中國的民族音樂形式》、《民歌與中國新音樂》等論著。
1944年1月30日,冼星海來到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庫斯坦奈州,住十月大街44號22室。冼星海在《我學習音樂的經(jīng)過》中寫道:“生活相當艱苦,而營養(yǎng)比在阿拉木圖更差,自己的衣服和手表等拿去市場出賣,還不夠供給幾個月生活,薪金實在是不多,經(jīng)常還要斷頓。膳堂的紙證雖然發(fā)給,但不發(fā)給早晚餐營養(yǎng)品,只有等到月底才能領到一些,即使領得也只夠三四天吃?!?/p>
這年12月20日,冼星海開始患病。病中的冼星海雖然身體羸弱不堪,但從1945年1月27日開始至2月15日,仍然堅持完成了《中國狂想曲》的鋼琴部分,充分表現(xiàn)祖國人民和蘇聯(lián)人民反對法西斯斗爭的精神。
這時,他“不僅肺部有結核,而且還有肝腫、腹膜炎和心臟病,每天在皇宮病院里要抽出好幾立升的腹水。他是在戰(zhàn)爭快要結束的時候,才被人發(fā)覺把他送到莫斯科去的?!?/p>
當他在猶太族夫人的陪同下,從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再次回到莫斯科時,共產(chǎn)國際組織早已在1943年解散了,中共也沒有正式代表團常駐莫斯科。加之,戰(zhàn)事激烈,國際救濟會也無力安排他的住宿。重病中的冼星海,走投無路,就到莫斯科外文出版社找到了李立三。李立三很愉快地把重病中的冼星海請到自己的家里住下。
戰(zhàn)亂中的莫斯科,各種物資都實行配給制,食品供應相當奇缺自不用說,李立三在住房方面尤為困難。因為,1939年11月4日李立三從蘇聯(lián)監(jiān)獄中釋放出來后,被停止了黨籍,成為在莫斯科的無國籍游民。他原來在共產(chǎn)國際的宿舍,早已被別人占用,沒有去處,只得擠住在岳母家中。岳母家的房子,也只有約30平方米的一個大間,當中用一幅白布簾相隔,一邊是李莎的嫂子、侄子居住,一邊是李立三夫婦和岳母(1943年又增加了女兒英娜),本來就已經(jīng)是擁擠不堪了,再要把冼星海夫婦安排進來,實在是難上加難??墒?,他們又怎能忍心把祖國來的親人拒之門外呢?李立三與家人商量的結果是:把自己的床鋪讓給病中的冼星海夫婦,自己卻睡在臨時鋪的地鋪上。李立三夫婦不僅要幫助冼星海聯(lián)系治病,更要為解決冼星海夫婦的食品來源日夜操勞,全家都不得安寧。后來,林莉、孫維世、李特特等聞訊趕到李立三家里去看望冼星海時,無不觸景生情,齊聲贊美李立三夫婦對同志的真摯感情和舍己助人的崇高美德,改變了過去因李立三犯過錯誤而引起的對李立三的一些偏見和誤傳。
冼星海在經(jīng)歷了幾年漂泊之后,經(jīng)李立三全家無微不至的關懷照顧,頓時得到極大安慰。李立三又為冼星海多方奔波聯(lián)系,一個多月后才得到蘇聯(lián)國際救濟總會的幫助,把冼星海送到莫斯科的醫(yī)院治療。李立三夫婦經(jīng)常到醫(yī)院去看望照料。由于冼星海身患嚴重的血癌,沉疴積疾,醫(yī)院已無回天之力。四個多月后,1945年10月30日病逝在莫斯科的醫(yī)院中,終年只有40歲。李立三夫婦善始善終地幫助料理后事,與蘇方一起共同為冼星海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蘇方致悼詞的是后來為《莫斯科——北京》譜曲的著名音樂家穆拉杰利。最后,把冼星海安葬在莫斯科近郊的一個公墓,骨灰盛放在一個灰色大理石小匣里,匣子正中鑲著一張他的橢園形照片,周圍環(huán)繞著緞制的花束,下面刻著金色的俄文字:中國作曲家、愛國主義者、共產(chǎn)黨員:黃訓。
1945年6月25日,郭沫若應蘇聯(lián)科學院的邀請抵達莫斯科,參加該院成立220周年的紀念大會,蘇方為他安排的參觀游覽活動長達50天時間,李立三多次前往郭沫若的住處,與分別18年的老朋友親切交談。郭沫若從李立三那里得知冼星海重病住院的情況后,曾兩次計劃到醫(yī)院去看望冼星海,終因日程安排太緊未能如愿。8月16日郭沫若離開莫斯科回國。他回國后不久,得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的消息,十分悲痛,當即寫了《吊星?!返奈恼拢l(fā)表在重慶的報刊上。為了表達對冼星海的懷念,毛澤東也題寫了“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經(jīng)過李立三的多方聯(lián)系,冼星海逝世一個多月后,蘇方才在原共產(chǎn)國際的宿舍——留克斯大樓找了一間房子,冼星海的猶太族夫人才從李立三的家中搬出去。
(責任編輯 劉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