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斯蒂格利茨
在過去的20年間,中國經濟的發展是驚人的。總收入從1978年的1440億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8350億美元。人均收入——分別用1978年的9.56億人和1997年的12億人除以中國的總收入——1978年為將近150美元,相比之下1997年為680美元。這意味著平均年增長率高達7.9%
這種增長對中國各方面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貧困減少了。根據某種衡量標準,絕對貧困者的人數減少了2億。中國早就有相當高的識字率,這種識字率又迅速地從八十年代早期的65%提高到1997年的81%。收入增加也反映在健康狀況的改善上,例如,預期壽命從62歲提高到70歲,嬰兒死亡率下降一半多,從每千個出生嬰兒死亡69人減少為32人。
可以通過比較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成就來理解這種成就的重要性。中國和東亞其他國家的增長率——即使在這一世界增長最快的地區中,中國的成就也是突出的。
印度與中國之間的對比特別值得注意。印度是世界上的人口第二大國,1978年它的人均GDP為725美元,高于中國的人均收入700美元。(數據為用實際GDP除以各年人口數的類似方法計算得出)。過去的20年間這兩個國家的增長途徑不同,結果中國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2倍多。
在1989年之前,俄羅斯一直實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與中國經濟有顯著的不同特點。在過去的10年間,俄羅斯遵循一種與中國轉向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極為不同的政策,努力向市場經濟轉變,其結果不會是驚人的。在轉型的將近10年之后,俄羅斯的人均收入下降了46%,而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了79%。
還可以從其他方面來理解中國的成功:在1978年到1995年間,中國的經濟增長為低收入國家總收入增長的2/3,而在這一時期開始時,在這些國家中,中國的GDP只占1/4,人口占40%。
同樣顯而易見的是,在中國內部廣泛地分享了這種增長:當我們分別衡量同一時期30個省的收入增長時,我們發現,這30個省份中有20個省份的人均收入增長率高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
導致這種顯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牽為了在未來保持這種增長的勢頭還需要做些什么呢牽這些是現在全世界經濟學家所提出的問題。
這些問題對中國未來的重要性說明了經濟學在現代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良好的經濟管理——與好運氣相結合——可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健康狀況與教育,甚至還可以改善環境;而不良的經濟管理——與壞運氣相結合——會引起相反的結果。在過去的兩年中,原本在30年間增長一直強勁的許多東亞國家遇到了收入大幅度下跌和失業急劇增加的危機。什么原因引起了長達30年的成功之后的這種陰沉的下降趨勢呢牽
盡管回答這些問題并不容易,但是本書有助于你理解成功與失敗的某些原因。而且,這種理解對幫助我們思考提高中國持續成功的可能性是有益的。
經濟學的基本規律是共同的,這就像物理學的規律是共同的一樣。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存在著稀缺性,必須作出選擇。資源是有限的,把資源用于某一目的就意味著不能把這些資源用于其他目的。
激勵是重要的。一般來說,人需要有動力——勤奮工作的動力、投資的動力、儲蓄的動力,以及建立為其他人提供就業機會的新企業動力。
制度是重要的。每個社會為了正常運行都必須有規則與制度。如果規則與制度過于嚴格,就會挫傷創新與創造性。如果規則與制度過于寬松,一些人就會踐踏其他人的權利,并引起社會混亂。在認真建立起來的法律規則的環境中,人們可以預見到會出現的情況,也就會相當負責地行事。
本書論述家庭與企業如何作出選擇,如何考慮利弊權衡,以及如何使不同行為的成本與收益平衡。本書還論述激勵如何發生作用;如何以激勵機制來使人們勤奮工作、投資、儲蓄、創新,為更廣泛的社會利益工作,以及設計不良的激勵機制如何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本書還論述了整個社會如何自行組織的各種方法,社會如何創造了各種制度和規則。設計良好的制度與規則會產生一個有生產率的、增長迅速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社會。設計不良的制度和規則會引起停滯,甚至衰退。組織任何一個社會都是一件復雜的工作。我們經常驚訝蟻群的運行——每個工蟻如何知道做什么,以及它們如何都為群體的利益而共同工作。但是,在一個現代社會中需要完成的工作遠比這個要復雜得多。在像中國這樣大的由億萬人組成的社會中,區分責任看來是一件令人生畏的工作——遠遠超出了任何個人的能力。而且實際情況的確如此。然而,不僅這種任務本身顯得極為復雜,而且甚至許多看似簡單的任務也十分復雜。以生產鉛筆的例子來說:了解如何生產從鉛芯到木頭到橡皮擦每一個部件的人即使不是沒有,也是很少的。鉛筆生產出來還要在數量上與消費者所需要的量一致。而且,不是一個人管理這種過程——確切地說,這是生產中所涉及的企業和市場的復雜結合。本書將解釋市場和企業如何協同工作,以確保從看似簡單到極為復雜的經濟工作得以完成。
然而,盡管基本經濟學規律是普遍的,但是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制度,并以自己的方式迎接反映著一國獨特歷史與文化的經濟挑戰。在過去的20年間,中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方式,即“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本書的最后一章中,我們將探討它的特點,并努力解釋它舉世矚目的成功,以及它所面臨的問題和應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請關注《經濟學》第二版一書
這是惟一一本反映了最近20多年來經濟思想革命的教科書。此書第一版中文版自1997年出版后,風靡全國,產生很大影響,作為經濟學革命的一位領袖人物,斯蒂格利茨把微觀經濟學從傳統的“超市場”的棲息地引入了現實的不完全市場之中。他擺脫傳統模式,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同經濟學的最新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微觀和宏觀經濟學最完美的統一。在反復的教學和接收了千百萬名學生和教師的反饋意見之后,斯蒂格利茨在新版中重整《經濟學》的構架,插入數百例“政策透視”、“經濟學應用”和“焦點鏡頭”,活潑而有趣味地將理論聯系實際,展現了經濟學和經濟生活交相映照的一幅精彩畫面。與第二版中文本一同上市的還將有學習指導和習題集。通過演練題,對讀者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將會大有助益。作為一位極為關注現實的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在新版《經濟學》中對世界與美國經濟事件新進展的分析會使我們對許多問題有新的認識。斯蒂格利茨也是一位中國人民的朋友,他一直十分關注中國經濟問題,特意為新版中文版寫了有關中國經濟改革的一章,探討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從一個獨特的視角考察中國改革的過程,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第二步改革”所要進行的工作。斯蒂格利茨還把近兩年來以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身份對東亞危機所作的深入研究介紹給中國讀者,并據此中肯地提出中國應該從中汲取的教訓。
本刊刊登《經濟學》(第二版)中文版序(有刪節),希望引起讀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