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應強
廣東省中醫院按摩科(510015)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推拿手法血液流變學相關性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常見及多發病,而80%的患者癥狀可通過非手術療法得到緩解。推拿是常見的非手術療法之一。本文通過觀察3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推拿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其中全血粘度,紅細胞聚積指數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P<0.05。認為推拿可以降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全血粘度,紅細胞聚積指數,從而改善微循環,減輕腰的疼痛。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35例門診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齡最大55歲,最小22歲,平均年齡38.5歲;病程最短25天,最長15年。平均4個月。腰痛35例,下肢放射痛29例,下肢麻木31例,肌肉萎縮3例。患側直腿抬高<45°28例。全部病例均經CT檢查確診。突出部位,L4~5例,L5、S114例,L5、S1、L4~5同時突出22例。中央型突出2例,椎管狹窄4例,腰椎退性變6例。35例均無心血管、血液及糖尿病。
2治療法及療效35例患者采用傳統推拿手法,隔日1次,每次20分鐘。①用揉、推、壓法放松脊柱兩側腰背肌;②腰椎側臥位的斜扳法;③雙下肢的人工牽引;④雙膝、雙髖關節屈伸。ゲ慰"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 [1]將療效分為4級。臨床緩解8例(癥狀及體征全部緩解),顯效18例(癥狀及體征有明顯減輕),有效7例(癥狀及體征有一定程度減輕),無效3例(癥狀及體征改善不明顯)。
3結果3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推拿治療前及治療后30天分別測得血液流變學值,如下表示
腰椎間盤突出癥推拿前后血液流變的變化表:
推拿30天后復查,除血沉、纖維蛋白原有上升波動外,全血粘度(低切),紅細胞聚積指數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紅細胞壓積、血漿粘度差異有顯著性ρ<0.05。
4討論パ椎間盤突出癥神經癥狀機制目前認為與下述有關。①機械壓迫;②神經根炎[2][3],自身免疫學說。[4]隨著CT、MR免疫檢測的進展,后兩種學說報導文獻逐漸增多,說明腰椎間盤突出癥不僅有局部的壓迫和炎癥,還伴有全身血液及免疫系統的異常。從本組資料可以看出,推拿治療在緩解腰椎間突出癥患者的癥狀、體征同時,有改善其血液流變學和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從而改善全身的血循環及局部的微循環,使組織灌注量和氧飽和度增加,利于組織的修復[5]。符合祖國醫學中"通則不痛"的說法。
參 考 文 獻
[1]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705~706.
[2]Watanale R,Paike ww. Uasculal and neulal pathology of tumlocaualApinal atenosic.J Neuloug,1986,64:67.
[3]Saal JS, Fuaron RC,Dotuow R,,High teuel of inftommatouy nhospholipase:an atiuity in tumtal disl heuniations spine,1990;15:674
[4]Gentgbein SD,eet al.Auto immunity in degeneuatiue disl dislase of the lumbal Apine Olthop clin N Am 1975:6:67.
[5]PintenfassL,Rheology of llood in diagnostic and pieuentiue medicine 1976 B uttelwouths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