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恩 王玉蘭 王冬梅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醫(yī)院(150078)
關鍵詞頸椎病,神經(jīng)根型按摩治療
近10年來,筆者運用推拿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59例,獲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導如下。
1臨床資料ケ咀椴±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27例,女32例;年齡23~30歲4例,31~40歲14例,41~50歲19例,51~60歲13例,60歲以上9例;左側26例,右側28例,雙側5例;病程最短20天,最長4年。
2診斷標準ト部病例符合以神經(jīng)根型癥狀為主,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頸項僵硬,頸部活動受限,頸肩、上肢放射痛,伴有麻木感,并可出現(xiàn)枕部或上肢皮膚感覺障礙、肌力減弱,或有眩暈、胸悶、易汗等。其中34例經(jīng)X線頸椎正、側位攝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椎間隙狹窄、生理弧度改變。增生部位在頸4~5椎體者2例;頸5~6椎體者10例;頸6~7椎體者2例;頸4~6椎體者20例。
3治療手法
3.1按揉撥舒筋法患者坐位,頭頸稍前屈,術者站立身后,先用拇指沿督脈的風府、啞門到大椎的敏感點反復點、按、揉、彈、撥(輕快、柔和、滲透),作用于患側鎖骨上動脈和臂叢神經(jīng),使患者漸覺整個上肢到手指麻木,持續(xù)約2~3分鐘后突然放松按壓點,使患者感到整個上肢有熱流感,效果最好。
3.2滾動通絡法患者姿勢不變,術者一手呈半握拳狀,用小魚際部位和第5掌指關節(jié)為支點,通過腕關節(jié)屈伸外旋的連續(xù)往返活動來完成滾動的動作。此法主要用于頸根部及雙肩部,著力點要深,不可在皮膚上擦動,以防擦傷,一般2~3分鐘即可。
3.3提端旋轉法患者坐位,術者立于身后,稍側身,雙手虎口分開,拇指頂住枕部,其余4指托住下頜部向上提端,在輕度牽引下,先向健側后向患側旋轉至最大限度,使頸椎發(fā)出"咯、咯"響聲,表示頸椎復位成功。本法比較穩(wěn)妥、安全、使用得當,不會產(chǎn)生不良反應。
3.4旋轉斜扳法患者坐位,術者立于身后,用一手托住下頜,另一手托住枕部輕提并做頸部旋轉2~3次,目的在于松解頸肩部肌肉痙攣,消除患者思想緊張,然后再上提牽引頸部,并使頭后伸,在牽引的同時,將托下頜之手扳拉,若有固定感時可再稍加用力扳拉(旋轉頸部),此時可聽到頸椎發(fā)出一連串清脆彈響聲,療效為佳。在應用本法時要穩(wěn)準、輕柔,切忌粗暴,旋轉要適度,力量不宜過大。
3.5活血化瘀法用輕柔的揉法揉頸、肩部肌肉,數(shù)次后,拿肩井3次,最后用擦法在頸、肩部操作2~3次,結束手法。
4療效結果ケ咀椴±,經(jīng)上述推拿手法治療,其中41例痊愈(神經(jīng)根刺激和壓迫癥狀全部消失,頸、肩、背、手臂酸痛麻木、觸電感等癥完全消失,頸、項活動正常)。12例基本痊愈(頸、肩、背、上肢酸痛中仍有一處存在,頸部活動正常);5例好轉(癥狀基本消失,但常有反復發(fā)作史)。一般15日為1個療程,1~2個療程即可痊愈,但少數(shù)需要鞏固至3個療程。
5典型病例フ拍常男60歲,退休職工。1994年6月12日初診,患者無明顯誘因,頸肩部酸痛、麻木。查體,頸項僵硬,頸部活動受限,頸、肩、背和左側上肢酸痛,臂叢神經(jīng)牽拉、椎間孔壓縮,以及叩頂試驗均為陽性。X頸椎正、側位攝片顯示:頸椎生理弧度變直,頸4、5、6椎體后緣增生。經(jīng)采用上述手法辨證治療1個療程后痊愈,后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
6體會
6.1祖國醫(yī)學認為與氣血虛弱,風寒濕邪易于侵襲,痹阻經(jīng)絡,氣滯血瘀,"不通則痛"。筆者采用按揉撥舒筋法和滾動通絡法,能起到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進神經(jīng)功能,松解肌肉痙攣,能消除軟組織炎性反映,改善骨組織代謝,調整椎間力的平衡。其中提端旋轉和旋轉斜扳法,又可以起到分解椎小關節(jié)的粘連,糾正頸椎關節(jié)的錯縫,并且可以加寬狹窄的椎間隙,擴大狹窄的椎間孔,使頸椎恢復正常生理屈度,緩解由于頸椎病變對神經(jīng)根、血管及周圍軟組織的壓迫和刺激引起的癥狀。進一步解除痙攣,使氣血通暢,消除疼痛,增強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麻木。
6.2曾在報導中談起旋轉復位法在頸旋時,其旋轉作用力主要在上頸段,而對頸椎病的好發(fā)部位作用不大,從而達不到治療目的。筆者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探索,對旋轉復位法加以改善,不采用拇指頂推偏歪的棘突,使頸椎上下段被固定,并在稍微后伸時作復位的力,作用在于多個椎體上,而且在頸中、下段,頸椎所發(fā)出的響聲是在頸4~7椎,這樣即可以調整椎體間的關節(jié)錯縫,又可松解小關節(jié)粘連,增寬和擴大了狹窄的椎間孔和椎間隙,從而解除對神經(jīng)、血管及其周圍軟組織的刺激和壓迫。對于有無棘突偏歪的患者都可使用。另外在用旋轉復位時,一定要充分緩解痙攣的肌肉,使其最大限度的松弛。對頸、肩部肌肉痙攣嚴重者,禁用旋轉復位法。應該因病情的輕重、時間的長短不同,不要人為地追求響聲,否則,使頸部肌肉再次受損傷,使病情加重。在應用整個手法時,必須輕巧、柔和,因人因病而異,辨證施治,避免給患者帶來新的損傷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