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鵬志
廣東省中醫院(510120)
關鍵詞面癱,頸固性針灸治療
臨床上常將病程在2個月以上的面癱稱為頑固性面癱,其病程長,治療難度較大。筆者用針刺加艾灸治療該病取得一定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51例患者均為本院針灸門診病程在2個月以上的面癱病人。按半隨機方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齡21~66歲,平均42.90歲;左側15例,右側11例。對照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齡16~66歲,平均37.48歲;左側10例,右側15例。本病根據陶天遵主編《臨床常見疾病診斷標準》中關于面癱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凡外傷,耳部疾病及腦部病變所致的面癱不納入本觀察范圍。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
2.1.1針刺治療:取穴牽正、翳風、下關、攢竹、陽白、頰車、太陽、地倉、迎香、足三里、三陰交、合谷。以上面部穴位均為患側,四肢穴位均為雙側。每次選用4~5個穴位,交替使用。操作:皮膚常規消毒后,用1寸毫針針刺得氣后,用G6805治療儀選連續波,加電留針30分鐘。
2.2.2艾灸治療:取穴陽白、牽正、下關、顴逷、地倉。以上穴位均為患側。每次選用2個穴位,交替使用。操作:先用萬花油搽在穴位上,用艾絨做成艾炷進行直接灸,當病者感到皮膚灼熱時,更換艾炷,不計壯數,艾灸至皮膚潮紅為度。ッ恐瘟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治療4個療程統計療效。
2.2.對照組不進行艾灸治療,其他針灸治療的取穴、方法及療程與治療組相同。
3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按陶天遵主編《臨床常見疾病診斷標準》中關于面癱治療的療效標準:治愈為臨床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好轉為臨床癥狀和體征部分恢復;未愈為癥狀改善,但不明顯。
3.2療效分析見下表: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見表1,兩組總有效率經X2檢查,X2=5.99,P<0.01。表明兩組間總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4討論チ俅采狹瞥壇過2個月以上的面癱病人因其正氣受損,氣血虧虛,單純針刺治療療效較差。《靈樞·官能》篇指出:"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中也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治可彌補針刺之不足。筆者認為艾灸有行氣血、通經絡的作用。在治療頑固性面癱中可促進消除炎癥水腫,改善面神經的血液供應,使面神經恢復功能。故針刺加艾灸可取得優于單純針刺的效果。但在臨床上要掌握艾灸時不計其數,以艾灸處皮膚潮紅為度這個原則,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同時要注意防止燙傷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