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乃捷
廣州鐵路中心醫院正骨科(510080)
關鍵詞肩周炎手法治療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因退行性變,勞損等引起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炎癥反應。筆者自1997年~99年運用中醫傳統手法,治療肩周炎178例,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ケ咀椴±178例,男性72例,女性106例;年齡38~65歲,平均51.5歲,其中38~55歲112例;左肩者121例,右肩者42例,雙肩者15例;病程長者1年,短者1月,平均為半年。
2診斷標準及分型
2.1診斷標準:肩部疼痛,活動受限或僵硬,疼痛可為鈍痛、刀割樣疼痛,夜間疼痛,甚至痛醒,可放射至手臂、手指。壓痛點集中在肩峰下滑囊,肱二頭肌長頭腱、喙突等。X線片多屬陽性,有時可見骨質疏松,因上肌腱鈣化。
2.2分型
2.2.1輕型:肩部前屈上舉不低于145°,拇指摸脊不低于胸10,外展70°以上,局部疼痛。
2.2.2中型:肩部前屈上舉145°以下,拇指摸脊低于低10以下,外展45°~70°,局部疼痛明顯。
2.2.3重型:肩部前屈上舉110°以下,拇指摸脊在腰部以下,外展45°以下,夜間疼痛,甚至痛醒。
3治療方法
3.1患者取坐位,術者一手握住上臂外展平肩,另一手用掌揉患肩部,繼之疊手掌心按壓岡上肌止點處,再以雙手掌心在患肩前后揉搓。
3.2患者取坐位,術者以左手固定肘部,右手用一指禪推法于痛點處,使手法作用力持續作用于治療點上,在患者肩部粘連部位沿纖維方向反復彈撥,使其產生酸脹麻感覺。
3.3患者取坐位,以左手扶患者,右手握患肢,由前向后,再由后至前作回旋動作5~6次,用力要穩,幅度由小到大。
3.4取坐位,術者將患肢彎向背后,掌心向上,將患肢肘部抬至極限,突然向后上方扳動一次,動作果斷迅速,以病人的耐受力為限,最后用掌心揉搓肩部,放松肌肉,手法結束。
4療效標準ビ牛杭綺炕疃恢復正常,前屈上舉160°~180°,拇指摸脊胸口以上,外展80°以上,夜間痛消失;チ跡呵扒上舉145°以上,拇指摸脊胸12以上,外展70°以上,夜間痛明顯減輕。ビ行В杭綺刻弁從屑跚幔活動范圍比治療前有進步,夜間痛減輕。ノ扌В禾弁醇骯亟諢疃未改變。
5療效分析ケ咀椴±178例,優者96例,占53.93%;良者49例,占27.53%;有效者24例,占13.48%;無效者9例,占5.06%。總有效率94.94%,各型療效分析見下表:
6討論
6.1病因機理:現代醫學證明風寒濕邪致病率達78%。由于風寒濕邪刺激,肩部組織因軸突反射釋放的神經介質和局部組織生物活性物質的釋放[1],使微血管擴張,通透性增高,組織間液失去平衡,出現組織水腫,引發炎癥反應,最終造成纖維機化,組織間粘連。再者組織內微循環障礙,加之風寒濕直接作用于肩周組織,影響組織的呼吸代謝,致使組織失去溫養,表現出局部性缺血性肌節收縮和肌紊亂,成為影響肩周活動的重要因素。
6.2治療手法應當是柔韌、深透,循序漸進,動靜結合,接近生理功能療法為最好。早期以減輕疼痛,緩解肌痙攣為主,手法以一指禪、滾、彈撥等為主,中后期以剝離粘連,恢復功能為主,重點在彈撥、搖、扳等手法,若聽到粘連的撕裂聲和肩周的摩擦聲,提示關節粘連已剝離。治療中反對采用暴力手法,因為暴力不但撕裂關節囊,而且對已攣縮的周圍軟組織也會造成新的傷害,使局部疼痛加劇,嚴重影響手法后的功能鍛煉。待無菌性炎癥經兩周左右吸收后,新的粘連又形成,且程度比原來更甚。因此,筆者認為多次輕柔的手法解除粘連為最好。
6.3本組病例中有9例無效,分析其原因:①病程較長;②治療時怕痛,不愿合作;③沒有進行必要的功能鍛煉。
6.4通過對178例的治療,筆者體會,治療肩周炎需提倡及早預防,及時治療。當肩痛剛產生,局限于某一部分時,就應積極治療,使局部的無菌性炎癥得以控制,阻止肩周其它組織的進一步影響,同時向患者講明病情,積極配合治療,功能鍛煉,這樣就能在治療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ナ└,等.現代中醫藥應用與研究大學,傷骨科.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