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寶佳
遼寧省阜新市81400部隊醫院(123000)
關鍵詞髕下脂肪墊炎銀針治療手法治療
髕下脂肪墊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也是部隊訓練過程中的多發病,臨床表現膝關節腫脹、疼痛不適,伸屈功能受限,浮髕試驗陽性,脂肪墊處壓痛明顯,銀質針治療,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情況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45.6歲)50歲10例,膝關節外傷12例,病程0.6~10年,平均1.5年,左側15例,右側9例,雙側1例,25例均為髕下脂肪墊損傷。
1.2臨床表現:
1.2.1患者在上下樓、行走、下蹲、靜止時均痛,并伴有膝關節交鎖,個別有腫脹,輕度跛行,膝關節畏寒。
1.2.2髕下脂肪墊,髕尖處均有壓痛,膝關節活動度變小。
1.2.3X線示:髁間嵴變尖,髕骨增生,髕尖延長。
2治療方法
2.1手法患者取仰臥位,膝關節屈曲或伸直均可,下肢肌肉放松。術者面向病員,兩手拇指橫放于膝關節兩側膝眼處,其余手指置于膝關節外后方,兩手拇指沿膝眼用適當力量作向心性推擠,然后兩拇指再沿膝關節間隙自前向心性推擠,照此操作10~15遍,然后,助手握住股骨下端,術者雙手握住踝部,兩者相對牽引,術者內外旋轉小腿5~6次,在過牽引下使膝關節屈曲,再緩緩伸直,手法終止。
2.2銀質針療法患者仰臥位屈曲關節,腳掌平放于治療床上,常規消毒,蓋洞巾,戴無菌手套。在髕骨下緣和脛骨粗隆之間的敏感壓痛點處,用銀質針快速直接刺入關節間隙,針尖與皮膚呈70°,最好刺入髕韌帶和脂肪墊之間,20分鐘后,拔針,爾后用閃火法將玻璃罐吸拔于針眼上,可見有淡黃色積液溢出,若積液多可連拔兩次,完畢后再用2%碘酒皮膚消毒,間隔2天治療1次,5次為1療程。
3治療結果
3.1療效判斷標準痊愈:膝關節腫脹及疼痛消失,活動自如,浮髕試驗陰性。顯效:膝關節腫脹及疼痛消失,浮髕試驗陰性,活動時稍有疼痛。有效:膝關節腫脹及疼痛消失,浮髕試驗(±),關節活動時疼痛加重。無效:治療后腫脹與疼痛無好轉,浮髕試驗陽性,關節活動受限。
3.2治療結果25例中痊愈20例占80%,其中經1次治療痊愈10例,經2次治療5例,4次治療痊愈2例,7次治療痊愈1例,10次治療痊愈2例;顯效4例占16%;有效1例占4%,總有效率100%。
4典型病例
4.1李某某,女,65歲,退休工人,雙膝關節腫脹、疼痛、伸屈功能受限10年,經服中西藥、封閉、小針刀、外敷膏藥、中藥熏洗、理療、針灸等治療疼痛稍減,腫脹未消,于98年5月來我院求治于銀質針療法。檢查:雙膝關節腫脹明顯,不紅不熱,浮髕試驗左(+)右(),雙膝關節屈伸于80°~120°。診斷:雙膝髕下脂肪墊炎。治療:在腫脹部位實施銀針后。配合拔罐治療,拔出黃色液體50ml,共治療10次,痊愈。雙膝關節髕骨上緣腫脹、疼痛消失,膝關節活動正常,隨訪年無復發。
4.2徐某某,男,20歲,戰士,自述3個月前訓練時不慎跌倒,右膝關節酸脹冷痛,伸屈功能受限,近1個月加重,不能參加正常訓練。查:雙側髕韌帶壓痛明顯,膝關節先屈后伸不能完成。X線示:髕尖延長,診為右髕下脂肪墊炎,銀質針治療1次,疼痛減輕,活動范圍增大,第二次治療,疼痛消失,膝關節活動正常,隨訪半年未復發。
5討論髕下脂肪墊損傷不乏出現嚴重癥狀,甚至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我們體驗到些病不可輕視,經銀質針和手法治療,療效肯定。髕下脂肪墊是關節內和滑膜外的脂肪組織,在關節活動時起襯墊、滑潤、緩沖作用,完成各種活動功能;髕尖粗面脂肪墊附著處是牽拉應力集中區,呈急性或慢性損傷,引起無菌性炎癥病變時,神經末梢受炎癥化學刺激伸膝股四頭肌的牽拉和屈膝時骰骨髁和髁間窩的擠壓作用,引起伸膝痛,半蹲痛,下蹲痛,上下樓梯痛。另外股四頭肌機能不全時,則下肢酸軟乏力;肥厚,粘連或關節積液,長期持續疼痛,組織痙攣,血液循環障礙,加速骨組織肥大性改變,從而出現膝前痛,向前上,向前下,向后、向下放射性傳導到股四頭肌〖HT5",7"〗月〖KG-*4〗國〖HT5",7"〗〖HT5"〗窩、腓腸肌、足跟,足趾部位,因此在非生理性摩擦,壓迫牽扯下,疼痛經久不愈,失去了動態平衡。髕下脂肪墊損傷,關節腫脹疼痛,伸屈功能受限,經銀質針針刺后拔罐,可加速積液排除與吸收,能松弛肌肉,解除痙攣、粘連,消除腫脹疼痛,促進炎癥吸收,使脂肪墊上下活動功能恢復,襯墊潤滑,髕韌帶隨膝關節伸屈功能及肌肉伸縮、滑動,解除髕尖粗面脂肪墊附著處的牽拉應力,恢復膝關節活動正常功能,達到新的動態平衡。手法可舒筋活絡,活血化瘀,理筋整復,達到血氣平和,銀質針和手法兩者并用,有互補作用,應用于髕下脂肪墊炎療效十分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