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普通
在兒科臨床工作中,近年來小兒心律不齊(醫學上稱為心律失常)的患兒有增多趨勢。家長們帶著孩子焦急地到處就醫、檢查、吃藥,有的找到了病因,經治療后好轉或痊愈,有的病因不明,服藥后仍心律不齊,成了小兒及家長的一塊心病。
哪些原因可引起小兒心律失常呢?除了心血管系統的疾病外,多種因素及各種系統疾病均可引起小兒心律失常,例如低溫、電解質紊亂、內分泌疾病、血液病、腎臟病、感染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腫瘤以及藥物的副作用等,還有各種疾病的嚴重階段,由于肌體缺氧與內環境失去平衡后,均可發生心律失常,使病情更為復雜和惡化。
臨床上也有許多心律失常如竇性心律不齊、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過早搏動等,大多找不到原因,而且均不影響小兒健康,是不需服藥治療的。有些嬰幼兒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臟傳導系統組織未發育成熟,隨著小兒的生長發育,這種心律失常有自然消失的可能。
●臨床上常見的小兒心律失常:
一、竇性心律不齊:小兒有一種心律不齊與呼吸有關,嬰幼兒尤其多見。吸氣時心率增快,呼氣時心率減慢,深呼吸時更明顯,活動時或屏氣后這種心律不齊就可消失,這種現象稱為竇性心律不齊。
對策: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小兒迷走神經發育尚不完全成熟所致,不需任何治療。
二、竇性心動過速:正常小兒的心率及呼吸次數波動較大,一般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率及呼吸次數逐漸減慢,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心率與呼吸次數的參數正常值見表。
竇性心動過速即每分鐘心跳次數超過正常心率范圍,如哭吵、劇烈活動、情緒緊張、激動時以及服用某種藥物,如胃痛時服阿托品,治療哮喘時服用麻黃素、氨茶堿等,均可使心率增快,另外小兒在高熱、急性感染、出血、貧血、休克、心力衰竭、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時,均可引起心率增快。
對策:一般去除誘因后,如小兒高熱引起的竇性心動過速,控制感染后,心動過速的現象即可消失,不需其他的治療措施。
若原因不明,家長要及時帶小兒去醫院作檢查。
三、竇性心動過緩:即心跳每分鐘低于正常心率范圍。大多為迷走神經作用過高所致,常因腦缺氧、流感、心肌炎或應用某些藥物如毛地黃、嗎啡等引起。
對策:如果患兒出現頭昏、暈倒等現象,心跳<60次/分,應立刻送醫院。
四、過早搏動:由于心臟異位起搏點過早興奮發出激動引起跳動,按其發生部位可分為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可通過心電圖確定。過早搏動多見健康小兒并無心臟病者,常有過度勞累、精神緊張、消化不良等因素。頻繁室性早搏多見于重癥心臟病患兒。
對策:一般的房性早搏對患兒心臟搏出量影響不大,故不需特別處理。除非頻繁發作的房性早搏,可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室性早搏首先要查明原因,如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明確診斷之后,可在醫生指導下用藥治療。
五、房室傳導阻滯:常見病因為先天性心臟病或房室傳導系統發育不全、心肌炎、風濕病、電解質紊亂及心臟手術后創傷引起。心電圖檢查診斷分為Ⅰ°、Ⅱ°、Ⅲ°房室傳導阻滯。
對策:Ⅰ°、Ⅱ°預后良好,不需特別治療。Ⅲ°為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如心率>55次,無任何癥狀不需治療;心率<55次有暈厥等癥狀,則需放置人工起搏器,調節增加心率,不然可發生猝死。
家長須知:
(1)心電圖:凡疑有心律失常的小兒通過心電圖檢查可確定心律是竇性或異位心律,是否存在傳導阻滯,能提示心臟激動起源部位。(2)動態心電圖:可連續記錄24小時心律不齊的發生部位及機理,對正常小兒心律進行動態觀察,對有心律失常的小兒可進行定性及定量監測。(3)運動試驗:有些心律失常僅在運動后出現,故需依運動試驗(踏車、平板)協助發現心律失常。醫師將根據心律失常情況指導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作者系上海醫科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血管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