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建水縣中醫院針椎科(654300)
關鍵詞腰椎間盤脫出癥小針刀治療牽引治療椎拿踩?復位法腰椎間盤脫出癥(LIDP)為臨床常見多發病之一,治療方法早期多以保守療法為主,但采用單一療法療效不佳,病程長、易復發。我科自1997年7月以來,采用針刀、牽引、推拿、踩遈復位為主治療該病95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95例中,男62例,女33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74歲,其中年齡在15~30歲之間10例,30~50歲之間50例,50~70歲之間35例;病程最短半月,最長4年;在L4~5單側脫出者38例,L5~S1單側脫出32例,在L4~5、L5~L1,同時脫出10例,L4~5單側脫出并L5~5中央型脫出者9例,椎盤脫出并椎管狹窄者6例,伴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者82例。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管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關于LIDP的診斷依據作出依斷,全部病例均CT確診。
2治療方法
2.1小針刀療法:患者俯臥位,在脫出椎盤之棘間和椎間隙兩側各取一點及椎旁壓痛點,在上述點作紫藥水標記,然后,腹部墊枕,鋪洞巾,在定點處作手術常規消毒,注射局麻液(2%利多卡因5ml、潑尼松液50mg、地塞米松液5mg、VitB12500μg混合液),戴無菌手套,取漢章4號針刀,采用四步進針法,在定點處作松解手法,如下肢出現神經放射感時應注意避開,出針后在針刀孔貼創可貼,3日內禁水,1周1次,一般1~4次。
3.2牽引療法:采用天津醫療器械五廠生產的TDYI型微機控制牽引床,年輕者取俯臥位,年高者取仰臥位,骨盆牽引,開始20~30kg,視病人耐受情況逐漸增加牽引重量,時間20~5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3.3推拿治療法:3.3.1放枕法:患者俯臥,先用髆法作用于腰背下肢,放松腰背肌肉,然后用點、按、揉、彈撥手法施于腰背下肢,重點在腰,用指點按雙側委中、承山5分鐘,以解痙鎮痛,每日1次。
3.3.2定點斜扳法:以右脫出為例,患者側臥,右下肢在下伸直,左下肢在上屈髖伸向床外,醫者左手扶持患者肩部,右手肘壓臀,手指點按于患椎右側壓痛點或邊緣,兩手用力方向相反、力量相等,當遇到阻力推不動時,突然加大推拉力,與此同時右手指向上用力,常聽到復位“咯”的一聲,手指下椎體彈動。另一側如法操作,但手指不再點按用力。2天1次。
3.5踩遈晃腰法:腰部略作放松,醫者足跟點按于患椎壓痛側,作左右晃動,同時作向下按壓,時間不少于5分鐘,力度以病人能耐受而定。2天1次。
3.3.3足蹬后伸法:醫者足跟點按于椎旁壓痛點,一手握住患者健側下肢踝上部,屈膝90°上提,在上提至極度時,醫者手足突然稍加力隨即放松,作5~10次,如是中央型脫出者,需兩助手上提其雙下肢,醫者指點患椎旁操作,2~3日1次。
3.3.4牽抖法:患者俯臥雙手伸直拉住床頭橫桿,醫者雙手握住患者雙踝上部,作牽引抖動,結束治療,患者仰臥,腰部墊枕,平躺1小時。
在中后期,積極配合腰部功能鍛煉,可達治療和預防復發。主要采用下列方法鍛煉:①拱橋運動,②飛燕點水,③旋腰擺腿,④仰臥蹬足,⑤腰腿拍打,⑥單桿懸吊。每日1次,運動量以自身體質而定。
急性期由于破裂椎間盤釋放出的化學物質刺激和壓迫,神經根水腫、缺血,產生無菌性炎癥,疼痛劇烈。因此,早期可以25%甘露醇脫水,并抗炎治療,此期適當采用電針、牽引、輕手法推拿、定點斜扳、牽抖療法。恢復期治療同上。
4療效分析
4.1療效標準:參照中管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定。治愈為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復原工作。好轉為腰腿痛明顯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無效為癥狀體征無改善。
4.2療效結果:本組95例中,痊愈59例,占62%;好轉34例,占357%;無效2例,占23%;有效率達978%。
5典型病例
萬某某,男,39歲,體育教師,1997年8月1日初診。因腰部及右下肢劇痛麻2個月入院。既往有反復腰部扭傷史。2個月前,因抬重物不慎拉傷腰部即出現腰部放射至右下肢后側至足跟麻痛,曾到某醫院就診、CT提示:“L4~5、L5~S1椎間盤右側方脫出,伴側隱窩狹窄”,經牽引、輸液等治療1個月,病情不減,翻身困難,夜不能眠,經人介紹到我科求治。查體:脊柱呈“S”型側彎,腰部廣泛壓痛,在L5~S1右側旁開2cm處壓痛并向右下肢后側小腿放射痛,右下肢直抬試驗(40°)(+)、加強試驗(+),左下肢直抬(-),挺腹試驗(+),屈頸試驗(+),跟腱反射減弱,腰部俯仰轉側均受限。診斷:椎間盤脫出癥。采用上法治療23天,痊愈出院,隨訪3年未復發。
6體會
腰椎間盤脫出癥是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椎體間過度活動加上椎間盤生化因素的改變,當受外力或慢性損傷引起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當神經根受鄰近破裂椎間盤產生的化學物質刺激,神經根出現炎性及水腫,在突出物壓迫或刺激水腫的神經根時,而出現腰腿痛癥狀[1],田紀均教授通過臨床觀察和研究,認為:大部分腰痛或腰腿痛是由椎管外軟組織損害引起的。原來認為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實際上仍是椎管內外軟組織無菌性炎癥病變而引起腰腿痛共有的癥狀和體征。脊柱相關疾患的治療,主要是矯正脊柱關節的微小移位,恢復脊柱的解剖位置,繼而治療脊柱周圍病變的軟組織,恢復脊柱周圍軟組織的力學平衡[2]。根據上述理論,采用小針刀的切割、松解,可有效地解除椎體外肌肉緊張和痙攣,以松治痛,同時由于針刀對病變組織如結疤、粘連處的切開松解,使局部氣血運行加快,代謝加強,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以達通則不痛的目的。
牽引可限制腰部活動,解除腰部肌肉痙攣,以減輕神經根及突出物的充血水腫;增大椎間隙及椎間孔,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減小椎間盤內壓力,有利于突出的纖維組織消腫或回納。還可牽開重疊小關節或嵌頓的關節膜。
推拿可疏通腰部阻滯的氣血,解痙鎮痛,采用定點斜扳復位法、踩遈晃腰法、足蹬后伸扳法可矯正脊柱關節的微小移位或錯位,從而恢復脊柱的解剖位置。
疾病恢復期和康復后,自覺、積極地進行腰腿體操鍛煉,不僅可促進康復,而且可預防復發,無病者鍛煉之,可減少腰腿痛患病率。
本組病例均為住院病人,以中老年人居多,椎體病變復雜,故治愈率不高;治療中體會到:青、中年療效顯著;病程越短,治愈率越高;采用推拿和復位手法可減少復發。經采用上述保守治療無效的兩例患者,經手術證實,屬于突出物較大,神經根粘連嚴重所致,手術后均較滿意。
針刀、牽引、推拿、復位手法治療腰椎間盤脫出癥相得益彰,內外調整可重建脊柱力學平衡,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楊克勤.脊柱疾患臨床與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634~636
[2]田紀均著.針刀醫學臨床治療.中國中醫研究院針刀醫學培訓中心,1996,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