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530021)
關鍵詞導引按蹺按摩推拿手法考證沿革定義中醫的外治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早在黃帝內經時期,就在理論和實踐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然而二千多年的滄桑變化,許多早先的醫療方法已是面目全非,或被淡忘或歷經歲月而逐漸演化。本文將對導引、按蹺、按摩、推拿、手法的定義及它們的演變過程逐一論述。
1《黃帝內經》確立了導引、導引按蹺、導引按摩在中醫治療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博大精微的中國傳統醫學。從中醫的發展歷史來看,中醫非常“早熟”,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治療體系。在黃帝內經《靈樞·病傳》就有:“余受九針于夫子,而私覽于諸方,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火芮、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靈樞》這段文字清楚的表明在黃帝內經的體系里,外治法優于內治法,“導引行氣”是中醫治法中的主導,它單獨使用或指導其它治療方法:喬(按蹺)、摩(按摩)、灸(艾灸)、熨(熱敷)、刺(針刺)、火芮(火針)、飲藥(服藥)。按蹺、按摩則是治療方法中的優先選擇。《黃帝內經》歷代奉為“至道之宗”,黃帝內經為何如此重視導引?何以優先選擇按蹺、按摩呢?值得深思與研究。
早在秦漢時期,中醫的治療就可根據臨床中所遇到不同的患者、病邪的性質、病邪所處的身體部位以及在治療過程中病邪盛衰變化與出沒傳變,以導引行氣為主導,依次有選擇地采用喬、摩、灸、熨、刺、火芮、飲藥等不同的治療方法,有效地對各類疾病進行治療,以減少痛苦和不良反應,使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康復。
2導引的歷史淵源、定義與特點
據考,導引在中國用于養生治病有五千年歷史,華夏先祖,黃帝、神農、伏羲都精通導引。“導引”一詞始見于《莊子·刻意》“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獸而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者也”。僅從表面上來看,導引具有以下兩大特征:第一,調息活動,其中以“噓”、“吹”、為主;第二,有許多酷似獸禽的形體動作。這兩點與《山海經》“西王母善嘯”,《呂氏春秋》中的“作舞”是相符的。70年代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就更形象、直觀。
有調息活動和形體動作,就可等同于現代的醫療體操嗎?其實不然。導引是一種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養生術、治療術,是中醫學的靈魂。《莊子·刻意》就清楚的表明導引可以“養性練形”,后世的許多人往往多看重導引的“練形”,而忽略了導引的“養性”,養性的本質是“行氣”,行氣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潛意識高度入靜的放松狀態。實現它有三個基本條件:調心,調息,調身。正如古人所說要元神,而不要思神。
行氣狀態下,人充分放松入定后,元神被調節出來,臟腑氣機發動,體內真氣推動肢體關節做出各種與臟腑經絡相對應酷似獸禽的形體動作,兼或口中發出各種聲音,隱喻著習術者當時的生理狀況和病理狀況。在肢體運動和聲音振動達不到調節要求時,有時甚至還會自我或借助他人徒手或者持械,進行各種點穴、按摩、拍打、撞擊等外在刺激,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陰陽,驅除病邪。熟諳導引術的人都知道,在導引的練習過程中,各種肢體關節的屈伸、旋轉運動和自我治療活動全是天籟,隱含了相應的意義,而絕非事先的人為編排。這一點無論是《山海經》、《呂氏春秋》、《老子》、《莊子》還是《三國志·華佗傳》,莫不如此,并且它們之間是一脈相承的。所以說,東漢末年華佗的《五禽戲》是我國現今可見歷史淵源最深厚、最有代表性的導引功法。
自古以來,導引又可分為“內導引”和“外導引”,內導引是一種主動式的自我修煉養生治病方法,而外導引則是由具有深厚導引練功基礎的醫生為因病暫時無能力進行導引訓練的患者進行調節治療的一種臨床醫療活動。《內經》中的導引多屬于外導引。
3導引按蹺、導引按摩的定義與特點,古代醫家用它創造了輝煌的業績
從現存的各種古代醫學文獻和考古發現來看,早期中醫治法中的外治法優于內治法。直到黃帝內經時,《靈樞·病傳》中除導引行氣外,還有兩種重要的臨床醫療方法,按蹺和按摩。現代許多人把按蹺等同按摩,其實不然。《素問·異法方宜論》有:“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其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遈。”在《素問·血氣形志》又有:“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這兩者的定名不同,適應癥也不一樣,《內經》在不同的篇目中分別論述,這說明在當時,這兩種方法是有區別的。另外,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還有:“臣聞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酒、縓石、撟引、案杌、毒熨,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藏之輸,乃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藏,練精易形。”這里的“撟引”就是導引按蹺,“按杌”就是導引按摩。“撟”通喬、蹺,即舉手蹺足。這說明按蹺主要是著重于人的手足進行的。這里還有一點,上古名醫俞跗,其名隱含按蹺之意。俞即“五臟之俞”,指經絡系統;“跗”指足背,有按蹺之意,看來這位名醫是因其擅長按蹺而被冠名的。那么按蹺和按摩是兩種什么樣的醫療方法,它們的區別何在?
按蹺是一種以導引行氣為內涵,以按蹺為外在治療形式的臨床醫療活動。“從寸道聲,以寸引也。”這句話就充分完整地把導引按蹺的意思表達出來了,按蹺主要著重于人的手腕和足踝(腕、踝有“上三寸、下三寸”之說);導引按蹺在行氣的“吹噓呼吸”中,或捉腕持手,或捉踝持足,配合“聲、意、氣、力”的貫注輸布,對病人的臟腑、經絡、筋骨、關節、皮肉進行多層次的調節刺激。
按摩與按蹺相對應,主要著重于人的頭面、腰背、胸腹,與現代通常看到的推拿按摩不同,古代的導引按摩是以導引行氣為內涵,以按摩為外在治療形式的臨床醫療活動。
按蹺與按摩雖然側重不同,但都以導引為其內涵,充分地利用了經絡系統中的經脈、經別、經筋、皮部這些多層次的立體網絡的功能與主治。調節刺激,虛實結合,按蹺用手式,按摩以手法,講究內勁,動作幅度小,顯效迅速。
古代的導引按蹺和導引按摩以治療各種內科疾病為主,甚至在危重險癥的急救上也有神奇的功效,這些都可以從《黃帝內經》的有關篇目和《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韓詩外傳》、《周禮注疏》中有關扁鵲治“孚虎太子尸厥”的史實中得到佐證。
4《黃帝外經》的亡佚,使導引按蹺和導引按摩從漢代以后走向衰落
早期中醫的優秀傳統被后人淡忘,令人感嘆,又令人反思。“黃帝醫經”的重要內容,《黃帝內經》的姐妹篇《黃帝雜子步引》和《黃帝歧伯按摩》是導引按蹺和導引按摩的專著,它們的亡佚,是造成中醫學“斷層”的重要原因。雖然歷經人世更迭,導引之學在嚴密的師徒相傳中還小有一支,但導引學派師承關系的嚴格保守,就難免其從漢代以后走向衰落。
客觀地來講,按摩療法在中國傳播也有“內”、“外”兩大源流,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早期中醫占據主導地位的是為建立中醫理論基礎和治療體系作出重要貢獻的導引學派,也就是“內家學派”。
5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問世,藥物療法占據了中醫治療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外治法中,針灸繼續流傳,推廣普及
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問世,為中醫藥療法的普遍推廣和普及使用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傷寒之學”從此逐漸占據了中醫統治地位,內治法上升到首位。
《靈樞經》的傳世,繼而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都為后世針灸學的繼續流傳與推廣作了了寶貴的貢獻,但此時外治法在中醫治療中已下降到次要地位。
相比之下,導引之艱深難學,全憑師徒口傳心授,長年磨練,不如中藥、針灸有現成的各家范本,只要辨清證候,隨癥用藥,只須化裁加減;針灸只須選穴施法,即可坐堂為醫。
雖然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治病不用方藥,只用導引、按蹺、按摩,但此時已很難改變中醫發展過程中這種不合理的格局。
6后世對導引、按蹺、按摩的誤解多由唐代而起
到了唐代,王冰和司馬貞對導引、按蹺、按摩的解釋使人模糊難辨,慧琳的《一切經音義》則生硬地把導引劃分為主動式的自我按摩和肢體運動;把按摩劃分為被動式的手法操作。這些結論都與《黃帝內經》的原旨相去甚遠。后世對導引、按蹺、按摩的誤解多由此而起。
7手法治療在唐宋興盛,古代按摩外向化
(誠然,)中醫骨傷科學在唐代興盛,正骨手法的崛起和發展,使按摩更加流于只注重手法的變化和患者的外在感受,而忽略了古時按摩對醫者“精、氣、神”的調節要求以及在治療過程中醫患雙方的一種互動式隨機、隨癥、隨病邪出沒變化的雙向交流的治療法則。
至宋代《圣濟總錄》,雖然收有導引和按摩的內容,但由于受唐代之風的影響,對導引與按摩的傳釋都不免有失偏頹。
8明代按摩的主流異名為推拿;明清推拿、手法并行,發展出各種流派
宋代以后,按摩更加外向化、形式化,為了適應不同的要求,各種治療手法層出不窮,花樣翻新,直接導致按摩到了明代異名為推拿。明代中醫十三科中設推拿科,至此推拿名正言順地占有了古按摩在中醫治療體系中的地位。
明清以后,推拿與手法并行。由于社會分工日細,推拿發展出各種各樣的流派和方法,但無論其怎樣名目繁多,總不外乎以下三類:第一是刺激經穴、調節臟腑、祛疾除病的經穴推拿;第二是刺激局部、正骨復位、鎮痛放松的手法推拿;第三是治療小兒疾患的小兒推拿。
9推拿、手法、按摩的現代定義及其現狀
到了今天,通常把在病灶局部、身體有關經絡路線和穴位上進行刺激的手法操作與被動運動稱為推拿;把整復各種關節、治療軟組織損傷的手法操作稱為手法。而另一種蛻化了的主要用于保健的按摩———以手法放松為主配合被動運動的健身方法依然借按摩之名在民間流行。
現代的推拿和按摩除了在刺激方法與手法的變化上還保留有其特色外,它們的理論依據和治療實踐反過來都更多地借鑒了針灸學。
目前,無論是在一般百姓,甚至在醫學界的許多人眼里,只要是身強力壯,懂得一些解剖、生理、病理知識,熟記幾個常用穴位就可勝任推拿、按摩。這是由于現代人對中醫的發展歷史,對中醫理論、治療特點的了解不夠全面所致,對于當前中醫知識的普及與提高是十分不利的。
10總結
中醫治療的本質是“以人治人”,要取得好的療效,十分強調醫者個人的素養與能力。兩千年歲月滄桑,中醫的許多優秀傳統被后人淡忘。從書本到書本的研究考證,難免“管中窺豹”。不如身體力行,從實踐過程感悟其中的真諦。
目前,野生中草藥材資源的逐漸枯竭,現有中醫的治療方法難有新的突破,21世紀中醫學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妄自菲薄”與“妄自尊大”都不足取。
今日論古并不是簡單的為了好古,導引之學的培養與訓練可以加深醫者對中醫學理論的全面理解,具備治療過程中總攬全局的能力,增強藥物治療的時效,提高針灸的療效。
導引、導引按蹺和導引按摩是中醫治法寶庫中的“秘密武器”,它們在許多老年病、疑難病的治療上顯示出優異的治療效果。應該努力發掘整理,使之發揚光大,走向世界。
推拿、按摩、手法各有自己的風格與特點,已擁有相對穩定的需求人群,可相互促進、自由發展。
縱觀中醫的歷史,各種學科、學派的發展變化縱橫交錯。由于文章篇幅所限,在此也只能“輕描淡寫”。日后,將專門撰書《導引與中醫學》詳加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