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永康中醫院(321300)浙江省永康人民醫院(321300)
關鍵詞腹瀉,小兒手法治療藥貼外貼治療
腹瀉是嬰幼兒常見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尤以夏秋季節多見,常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典型 者呈蛋花湯樣或水樣,或兼有少許粘液的特征。根據病因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瀉。筆 者在1998年間,采用手法加藥散的中醫外治法治療非感染性腹瀉30例,均取顯效,現報道如 下。
1臨床資料
30例患兒均為門診病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6個月至3歲;腹瀉天數3天至22天,平均10. 1天;腹瀉次數5次至20余次,平均約8.3次。大便為水樣糊狀,鏡檢查無紅細胞及膿球, 血電解質檢查正常。30例患兒均經內科抗炎、補液等治療,但療效欠佳。
2治療方法
2.1手法治療:我們采取組穴,(下運用補法治療,組穴為:脾土、神闕、腹。逆時針方向團摩上述穴位,每穴團摩2至3分鐘, 每分鐘約100次。每天治療1次,2天為1個療程。
2.2藥散外貼:取丁香3g、肉桂3g、蒼術3g、石菖蒲3g、香白芷2g、牙皂1g,共研細末。 在揉臍摩腹畢,取上藥散0.5g,安放于膏藥中央烘熱,待藥末粘在膏藥上稍涼后貼于神闕穴 。每天更換1次,2次為1個療程。
3療效標準
顯效:治療24小時后,大便次數,質、色、均恢復正常。好轉為治療1個療程,大便次數明 顯減少,質松軟,無奶塊或未消化食物殘渣。無效:治療超過1個療程,與治療前比較,癥 狀、體征無明顯變化。
4治療結果
顯效16例(53.3%),好轉13例(43.3%),無效1例(3.3%),總有效率96.6%。
5討論
近代生理學研究證明,通過按摩上述組穴,可以產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過信息傳遞系統輸 入到胃腸道,對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調整,從 而糾正胃腸功能紊亂,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現代藥理學表明,肉桂、丁香內服有調節胃腸功能失調作用①,蒼術、石菖蒲、香白芷 、牙皂對細菌有抑制作用及緩解平滑肌痙攣作用。而神闕穴與十二經脈相聯,與臟腑相通, 通過摩腹揉臍以及藥散敷臍,共達調節胃腸功能紊亂,抑制細菌生長作用。本組資料表明, 操作簡便,療效可靠,不失為治療小兒腹瀉一種理想方法,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劉青云.中藥藥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