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盲人按摩中心(北京西城區寶產胡同)(100035)
關鍵詞失眠癥病因分型按摩治療補瀉手法
失眠又稱“不寐”、“不得臥”、“不得眠”等。是指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疾病。輕者入睡困難、眠而不實、時睡時醒,或醒后難以復眠。也有的表現為徹夜不眠(患者自述)。現代醫學多將失眠歸納到神經衰弱范圍內,是神經衰弱的一個典型的自覺癥狀。常伴有頭痛、失眠、多夢、心悸、健忘、疲乏等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癥狀。
1病因
1.1肝郁化火:由于情志所傷,肝失調達,致氣郁不疏,郁而化火,肝火上炎,擾動心神,神不得安則失眠。
1.2心腎不交:由于素體虛弱,久病體虛,房勞過度,損耗腎陰,以致心腎不交,心火獨亢,心神不安而失眠。
1.3心脾兩虛:由于長期思慮過度,傷其心脾,血液損耗,血不養心,心神不實而失眠。
1.4痰熱內擾:由于飲食不節,傷及脾胃,脾失健運,宿食停滯,水積化痰,釀成痰熱,痰熱上擾,以致睡臥不安。
2臨床表現
2.1肝郁化火:癥見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飲食、口渴喜飲、面紅目赤、便秘溲黃,苔黃、舌紅、脈弦而數等。
2.2心腎不交:癥見失眠,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紅、脈細數等。2.3心脾兩虛:癥見失眠,多夢易醒、心悸健忘、肢倦神疲、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弱等。
3治療
3.1治則:按照中醫的“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虛證則滋陰養血,實證則瀉火、清熱化痰。手法補瀉是輕為補,重為瀉;慢為補,快為瀉;順時針為補,逆時針為瀉;順經為補,逆經為瀉。
3.2手法與取穴:3.2.1手法:揉法、點法、按法、撥法、推法、拿法、滾法、搓法。
3.2.2取穴:主穴有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腎俞、膽俞、神堂、膻中、神門、內關。配穴有命門、天樞、足三里、三陰交、氣海、關元等。
3.3操作:3.3.1患者俯臥位,施術者站于一側,在患者背部、腰部沿督脈和膀胱經路線,以掌推法自上而下直推10次,分推10次。
3.3.2患者仰臥位,施術者站于一側,以單手或雙手重疊揉腹3~5分鐘;然后施術者位于患者頭側,在患者頭面部施術,即分推印堂至太陽5~10次,點揉印堂至百會5~10次,點揉風池、風府各1分鐘。
3.3.3分型施術:3.3.3.1肝郁化火:拇指瀉法撥揉肝俞、膽俞、心俞穴;瀉法點揉膻中、神門、內關穴;拇指補法點揉腎俞穴2~3分鐘。
3.3.3.2心腎不交:拇指瀉法點揉心俞、神堂、膻中、內關、神門穴各1分鐘;補法按揉腎俞穴2分鐘;橫搓命門穴1分鐘。
3.3.3.3心脾兩虛:拇指補法按揉心俞、膈俞、脾俞、胃俞穴各2分鐘。
3.3.3.4痰熱內擾:拇指補法按揉脾俞、胃俞、腎俞、三焦俞、足三里、三陰交穴各1~2分鐘;瀉法撥揉心俞、神堂、膻中穴各1分鐘。
用腦過度癥見失眠,以梳理患者頭皮為主,通常上午治療時以指尖梳理患者頭皮3~5分鐘,使其大腦皮層興奮,工作精力充沛,配以重手法點揉太陽、足三里、合谷穴各1分鐘,下午或傍晚治療用抑制手法指腹梳理患者頭皮3~5分鐘,使其大腦皮層抑制,精神放松,配以輕揉百會、風池、風府穴各1分鐘,以致入睡。
筆者經過多年實踐證明,在按摩治療失眠中合理應用補瀉手法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心腎不交的患者,施術者在點揉或撥揉心俞、神堂穴時,用重手法即瀉法(以患者能夠忍受為宜),使得氣感由背部串至胸前,對肝陽上亢者在其肝俞、膽俞穴用瀉法,而腎俞穴用輕松手法即溫補手法,按摩時間長一些,以補其腎陰不足。可取得非常滿意的效果,有的當晚就能熟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