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州市中醫院(325000)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手法治療藥物治療筆者采用手法和藥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82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82例,男59例,女23例;年齡19~64歲;有外傷,勞損65例,不明原因17例。發病部位根據CT、MRI統計,腰推間盤突出73例,膨出9例;硬膜囊、神經根受壓74例;L4~5突出46例,L5~S1突出17例,L3~4和L4~5突出3例,L4~5和L5~S1突出16例。診斷標準:①腰痛伴坐骨神經痛,沿臀大腿后側及小腿外、后側至足部放射,咳嗽、噴嚏使疼痛加劇;②棘突間隙或棘突旁有深壓痛;③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④CT或MRI結果提示椎間盤突出,并排除脊柱結核、腫瘤及其它病變。
2治療方法
2.1手法治療①理盤松肌法:患者取俯臥位,醫者站于患側,用全手掌或掌根直推患者脊柱中央及腰部兩側至小腿后側各5遍,再自背部至腰骶部垂直骶棘肌纖維方向用雙拇指彈撥,掌根按揉3~5遍,然后腰骶部用髆法,松解腰背部肌肉及骶棘肌。②分離神經根粘連法:患者仰臥位,助手固定患者骨盆,醫者將患者下肢屈膝屈髖,再緩慢伸膝,作被動直腿抬高,以患者能忍耐為度不可強求,一般不超過90°,加足底下壓,每次10下,反復3次。③脊柱旋轉法:患者仰臥位,助手固定患者肩部,醫者將患者屈膝屈髖,病變在L3~4節段者屈髖小于90°,在L4~5節段者屈髖90°,在L5~S1節段者屈髖大于90°,然后掀壓旋轉腰部1次。④腿后伸壓腰法:患者俯臥位,助手肘部按壓在患者腰部椎旁壓痛點上,醫者雙臂抱住患者雙腿向后提起,使腰部過伸40°左右1次。⑤結束手法:患者俯臥位,如有腰臀部肌筋膜痙攣,以肘尖點彈痙攣處肌筋膜1分鐘。再以拇指點按壓痛點、腎俞、大腸俞、環跳、委中、承山等各5~10秒。手法全部結束。每2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2.2藥物及其它療法①藥物治療,若急性期或急性發作,表現為腰腿劇痛,呈強迫體位,不能坐立,予以20%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5mg靜滴,每日1次或每日2次,0.9%氯化納500ml加B-七葉皂甙納20mg,每日1次靜滴。若疼痛仍不能緩解,可用2%利多卡因10ml+0.9%氯化納50ml及得寶松1mg骶管注射。待疼痛緩解后再施行以上手法治療。同時口服神經營養劑。②其它治療:治療期間臥硬床,腰部可墊小枕。循序漸進地進行“拱橋式”或“飛燕式”背伸肌及下肢蹬腿抬高鍛煉。
3.治療結果
3.1療效評定標準痊愈:腰腿痛消失及體征檢查陰性,并恢復原工作;顯效:腰部仍酸脹不適,椎旁按壓無反射射痛,直腿抬高大于70°,能堅持原工作;好轉:腰腿痛癥狀減輕,仍有部分陽性體征,可做輕便工作;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不能參加工作。
3.2治療結果82例中治療最少3次,最多30次,一般在15次左右。隨訪3個月,結果痊愈54例,顯效18例,好轉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3%。
4討論
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現代醫學主要依賴于手術治療。但手術治療后,有人統計仍有約5%~20%的人其癥狀持續存在或復發,而術中的危險性和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使絕大多數患者不愿接受手術。因此不斷探尋和研究防治此病有效非手術療法,是醫學界面臨的重要課題。本組病例通過手法與藥物治療取得滿意療效。
對突出物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而引起神經根等組織的充血水腫,出現劇烈疼痛時,予以甘露醇、激素、B-七葉皂甙納靜滴或骶管藥物注射。目的在于使充血水腫迅速消退,改善病變部位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利于手法治療。而手法的機理在于:充分放松肌肉,緩解腰肌的緊張和痙攣,改善血液環,松解了神經根粘連,糾正了椎小關節微錯位與脊柱內外平衡失調,使腰椎間關節重新排列,恢復腰椎生理曲度。改變了椎間盤內的壓力,使間盤位移,改善了突出物與神經根的位置,減輕神經根的刺激或解除其的壓迫。
若患者伴有側彎畸形,在做后伸腿壓腰時,當醫者將患者雙腿向后提起至40°左右時,向脊柱側凸方向側扳。而對中央型突出,出現兩下肢放射痛的患者,在做后伸腿壓腰時,為避免損傷馬尾神經,所以腰后伸幅度應減小為30°左右,并左右各操作1次。注意事項:①手法整復用力要適當,根據病人的年齡、體質、性別等狀況酌情掌握用力大小。切忌用力過猛,加重病情或造成新的損傷;②在做后伸腿壓腰手法時,囑患者頭不可后伸,以免損傷脊髓;③嚴格掌握適應癥,對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出血性疾病、骨質疏松、孕婦等禁用施術。對有出現馬鞍區癥狀的中央型突出者慎用;④排除腫瘤、結核、化膿性感染等疾患存在。另外體療對恢復、防止復發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疼痛減輕后的病人,鼓勵每日循序漸進地進行腰背伸肌及下肢蹬腿抬高鍛煉,有利于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⑴中藥新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草案).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5;3(5):52~53
⑵陳偉仁.辨證應用手法和藥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正骨,1997;(9):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