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鐵路中心醫院(200072)
上海閔行區梅隴鎮醫院(200237)
近年來,筆者采用推拿配合針刺治療血管性偏頭痛31例,取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1一般資料
31例患者中,女性17例,男性14例;年齡28~51歲,平均年齡42歲;病程最長2周,最短3天。本組31例全部門診治療。
2治療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先進行針刺治療。按疼痛部位取穴:以前額為主取合谷、陽溪、曲池、足三里、解溪、內庭;以側頭部為主取外關、中渚、足臨泣、俠溪;以后頭部及頸項為主取后溪、少澤、昆侖、京骨;以顛頂部為主取太沖、行間。采用毫針刺施以瀉法并留針。留針期間進行推拿治療,一指禪推法沿印堂→神庭→頭維→太陽→陽白→印堂往返操作3~5遍,而后用一指禪法、按揉法施于百會、率谷、頭維、太陽穴各2分鐘,并以抹法自攢竹沿眉至太陽穴5~6遍,最后拿風池、風府各2分鐘。結束后取針。治療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3療效標準
治愈:經5次治療后頭痛消失;好轉:經5次治療后頭痛減輕;無效:經5次治療后頭痛無改變或加重。
4治療結果
31例中治愈5例,占16.13%;好轉23例,占74.19%;無效3例,占9.68%。總有效率為90.32%。
5體會
血管性偏頭痛,屬祖國醫學的“頭痛”、“偏頭痛”、“頭風”病范疇。現代醫學認為引起偏頭痛病因復雜,發病機理至今尚未完全闡明,說法諸種。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屬于內傷性頭痛。治療以宣通清竅、祛邪止痛為原則。頭為諸陽之會,肝脈上絡于巔,由于頭部各經循行分野不同,因而選穴也有差別。本治療方法采用循經選穴與局部治療相結合。按疼痛部位取穴,以前額為主者以手足陽明經穴為主,故選取合谷、陽溪、曲池、足三里、解溪、內庭;以側頭部為主者以手、足少陽經穴為主,故取外關、中渚、足臨泣、俠溪;以頭及頸項為主者以手、足太陽經穴為主,故取后溪、少澤、昆侖、京骨;以顛頂部為主者以督脈、足厥陰、少陰經穴為主,故取太沖、行間,結合頭面部推拿手法操作。兩者配合,相得益彰。本治療方法操作簡便,療效滿意,在臨床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