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雞西市中醫醫院骨科(158100)
關鍵詞關節脫位,陳舊性中藥薰藥治療手法治療外力作用致使關節脫位3周以上者,為陳舊性脫位。此時,由于關節囊內血腫機化,組織粘連及肌肉攣縮,手法整復不易成功,而且容易造成骨折及血管、神經損傷,臨床醫生大多采用手術切開復位,為減輕病人痛苦及經濟負擔,筆者采用手法和中藥治療陳舊性關節脫位20余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選20例中,脫位在肩關節12例,肘關節6例,髖關節2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齡最小者21歲,最大者72歲;脫位最短時間27天,最長為46天,復位后3個月經隨訪,患者關節功能活動均已恢復正常。
2治療方法
2.1中藥薰蒸:自配活血化瘀、祛風通絡止痛類藥物薰蒸關節脫位處,每日2次,每次薰1小時,連續薰蒸3天。
2.2搖法:患者每次薰療后,采用滾法、搖法、拔伸等手法,松解關節周圍粘連組織,使關節活動范圍逐日加大,待陳舊性脫位松動時,即可施行手法復位。
2.3麻醉:一般采用關節囊四周麻醉法,用2%利多卡因合注射用水15ml做關節囊內及四周注射。
2.4復位:復位手法類同新鮮關節脫位,按照各關節的結構和脫位方向,采用相應的手法進行操作,動作要輕柔穩當,不可急躁,有時需耐心反復旋轉活動后再施手法復位,復位成功時有入臼聲響與相應松快感,同時肢體的長度和關節外形立即恢復正常。
2.5固定:肩關節脫位復位后,上臂內收呈屈肘位,用三角巾固定2~3周,肘關節脫位復位后,屈肘90°位并用三角巾懸吊2周,髖關節脫位復位后,采用下肢皮牽引固定3周,后脫位時傷肢稍外展,前脫位時則避免外展。
2.6用藥:患處外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膏3天;內服活血鎮痛、舒筋通絡類藥物7天。
2.7練習:解除固定后,早期應進行患肢功能練習。
3討論
造成陳舊性關節脫位復位困難主要有2個因素:一是關節囊攣縮,關節周圍肌肉痙攣;二是關節囊內血腫機化、粘連。針對這些病理變化,不能盲目地施用暴力進行復位,否則很可能造成骨折及新的血管、神經損傷,使傷肢進一步出血、粘連,增加進一步治療困難。故復位之前,必須先用“舒筋、解凝”法,采用中藥薰療和手法按摩,既能解除關節囊與肌肉的攣縮又能松解血腫的機化、粘連,此法不僅方便病人減輕其痛苦及經濟負擔,又能有效防止術后關節發生強直,影響患肢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