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圓
歐美熒屏常有驚人之舉。近年來頗為盛行的“真人電視”又出新招: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近期創辦的競賽節目《求生者》(SURVIVOR)創造了20年來美國電視最高收視率的奇跡。據美國《時代》周刊報道,該節目在2000年6月創始之初便贏得了2300萬觀眾的注意力,而到大結局時有5100萬人觀看,一舉壓倒了曾經獨領風騷的智力游戲類節目《誰想成為百萬富翁》。
《求生者》節目把16名男女分成2組送上一個荒島,讓他們在荒島上自給自足度過39天。兩組之間互有競爭,每隔3天由組員開會投票,淘汰一名組員。所以每個參與者除了要接受荒島上的自然環境的考驗,還要面對如何協調組員的人際關系等問題。在荒島上,唯有證明自己對組織有貢獻、不可或缺才能免遭淘汰得以生存。堅持到最后的生存者便是優勝者,可以獲得100萬美元的獎金。該節目分13集播出。
除了《求生者》之外,還有類似的真人電視節目:MTV的《真實世界》(THEREALWORLD)讓7個年輕人在新奧爾良經歷愛情和文化的沖突;PBS的《19世紀之屋》,讓一個英國家庭在19世紀的老屋里住了3個月,衣食住行都按照那個時代的方式;ABC的《成立樂隊》,訓練25名有潛力的歌手;CBS的《老大哥》在七月初推出,模仿荷蘭的同名系列劇,把10個人關在一棟房子里,與世隔絕89天,最后由觀眾投票選出每一輪的失敗者,最終的優勝者將獲得50萬美元的獎金。
歐美電視熒屏為什么會頻頻出現這類被很多人稱為“偷窺者電視”(voyeurtelevision,VTV)的電視節目?而這些節目又何以深受觀眾的歡迎?
首先,我們要從美國媒體的功能談起。對于大部分美國人來說,大眾傳媒最主要的功能便是娛樂。人們打開電視,往往津津有味地看著智力游戲類節目,看報紙看的是體育新聞,聽廣播聽的是流行音樂。這里不得不提一句的是,美國大眾媒體極大地滋養了大眾文化。這種文化的對象是大眾,其中包括許多接受教育程度低、文化修養不高的人群,這就決定了大眾媒體的內容必須是大多數人想接觸的,而“真人電視”的確迎合了大多數受眾的口味。
其次,美國大部分傳媒機構都是私人所有,因此媒體運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贏利。這樣,媒體作為一種特殊的企業單位,就必須將大眾的口味放在第一位。因為收視率同廣告息息相關,而廣告是一個電視節目的“生命之源”。CBS的《求生者》既然創造了20年以來美國電視最高收視率的奇跡,其經濟效益必然直線上升。
再者,從受眾的心理角度講,當人們走過街上一些簾幕遮掩的房子時,有時難免會對房子里的人及其生活感到好奇。如今,簾幕被換成落地玻璃窗,所有情形一覽無遺地展示在人們面前。“真人電視”滿足了人們的偷窺癖。雖然不少人邊看邊罵,但罵完之后又接著看,因為他們理性上看不起這種暴露與窺探,而情感上卻難以割舍。
而從節目參與者角度看,《時代》周刊與CNN不久前做的一項調查表明,在電視觀眾前有作秀欲的還不在少數。31%的人愿意展示他們穿著睡衣的樣子,8%的人說他們可以一絲不掛,10%的人說他們為了讓電視觀眾一飽眼福,他們可以“享受”一下老鼠和昆蟲。
另外,“真人電視”作為一種新型的節目,能夠滿足受眾的新奇心理。加上其獎金的數額巨大,這就對觀眾構成一種懸念,這種懸念促使《求生者》在播放大結局時吸引了無數雙好奇的眼睛。
人們對“真人電視”的評價褒貶不一。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西莫門指出:“出演偷窺電視的最佳人選應該是自戀狂。自戀狂不一定是壞事,它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一面,關鍵要有健康的組合。”一位名叫莎拉·伊芳斯的信息部門高層人員自稱是“偷窺電視”迷。她沒有錯過《求生者》的任何一個片段。她說:“這就像演戲一樣,有點像肥皂劇。”
但是這場所謂的“生存競賽”卻極大地暴露了人性的弱點:為了100萬美元,在熒屏上展現的是這些來自文明社會的人如何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當最后剩下5人時,兩位女性蘇姍和凱麗心存芥蒂,還要故作友善。最后一天凱麗終于露出了“奸詐”的一面,她原已投票淘汰理查德(最終的獎金獲得者),但在理查德和蘇姍面臨同樣票數時,主持人再次問她是否考慮修改自己的決定,她權衡再三,覺得還是讓不受歡迎的理查德留下來和自己角逐,取勝機會才更大。于是她改變決定,把淘汰票投給了蘇姍。難怪一位遭淘汰的參賽者臨走時給余下的人的忠告是“請公平游戲,互相尊重”。
但是無論如何,這類電視已經活生生地出現在觀眾的眼前。筆者認為它既滿足了參與者的作秀欲和對金錢的貪欲,也滿足了觀眾的“眼福”,同時又給電視臺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力。雖然不少“高雅之士”對此不屑一顧,但電視臺畢竟是要照顧大多數人的口味的。然而,這里存在著一個問題:大眾傳媒應該更多提供受眾想要的東西,還是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大眾傳媒是一味地去迎合大眾的欣賞需求還是應該開創更高層次的欣賞需求?因為如果長此以往給觀眾的只有所謂的大眾文化,那么他們的欣賞口味也就停留在這個層次上了。
此外,電視打破了兒童與成人世界的界限,讓那些幼小的心靈過早“偷窺”到了人性丑陋的一面或“太過直露”的地方是否對其身心發展有益?最后要說的是,受眾的新奇心理是與事物的新鮮程度、新事物出現的次數多少密切相關的。新奇心理與一事物出現的次數成反比。比如在荷蘭播出《老大哥》時的收視率是53%,續集播出時一下子滑到..7%。在《時代》周刊與CNN的調查中,30%的人認為“真人電視”是一種不良傾向。它的生命力究竟有多長,就讓事實說話吧。
參考資料:
1.Melvin L. De Fleur&Everette E.Dennis. Understanding Mass Media. 3rd Ed.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8
2.Daily Egyptian(美國一份網上報紙)(2000/6/29)
3.《海上文壇》(2000/10)
4.《文匯報》(2000/10/22)
5.張駿德、劉海貴:《新聞心理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