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如今的消費市場真可謂是“春意盎然”、滿目皆綠:吃綠色食品,喝綠色飲料,穿綠色服裝,戴綠色眼鏡,看綠色電視,用綠色電腦,住綠色社區......要問起來,綠色好不好,消費者大多說好,但細追究,什么樣的產品才算是綠色,綠色究竟好在哪里,卻沒有幾個人能說清楚。再加上許多假冒偽劣的“綠色”產品混跡其中,弄得眾多消費者真不知道那些標榜為綠色的產品能不能相信。
綠色消費:讓我歡喜讓我憂
新聞回顧中國消費者協會決定圍繞綠色消費開展“揭謊月”活動,揭謊的重點是與“綠色消費”有關的食品、飲料、保健品、化妝品、建筑裝修材料等方面出現的虛假廣告宣傳和其他違法商業宣傳。“揭謊”期限從2001年1月1日至8月31日......
摘自《中國青年報》
綠色概念知者甚少比之發達國家,綠色的概念進入中國百姓生活中是晚一步,但在商家和消費者對綠色的認識都還一知半解的時候,綠色產品就以其鋪天蓋地之勢和魚龍混雜之態,走進了人們的生活,讓人應接不暇,也給人以混亂之感。不然,中消協怎么要轟轟烈烈地搞個“揭謊月”活動呢。那么,嚴格意義上的綠色消費是一種怎樣的概念呢?綠色消費,是指人們在消費過程中,不僅要滿足我們這一代的消費需求和安全、健康,還要滿足子孫后代的消費需求和安全、健康。這是一種宏觀的解釋,具體而言,綠色消費應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們消費時應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共健康的綠色產品;二是人們在消費過程中應注重對垃圾的處置,不污染環境;第三,人們的消費觀念應轉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消費。
綠色產品誰說了算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打出綠色招牌的產品有綠色食品、綠色家電和綠色建材。這些綠色產品中以綠色食品出現得最早,也是目前我國綠色消費領域中標準較為完善、管理和監督比較嚴格、標識比較規范的。隸屬于農業部的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是綠色食品標志的發放管理機構,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都有相應的綠色食品辦公室,承辦具體工作。家電,建材、服裝、洗滌用品等的綠色認證是由中國環境標志認證委員會來完成的。中國環境標志認證委員會成立于1994年,最早獲得認證的是冰箱類的產品。迄今為止,共有200多個廠家的800多種型號的產品獲得了認證。在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產品也冠以綠色,如綠色手機、綠色眼鏡,甚至還有綠色住宅等等,這些產品大多沒有國家統一的綠色標準,有的是由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不同機構下了個簡單定義,有的只是商家和廠家自封的。
綠色消費問題多多目前綠色消費市場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標準的不健全和管理的不統一。一方面,許多產品國家尚未制定出相應的“綠色”標準,另一方面國家質量技術監督、衛生、工業、農業、環保等多部門多行業又都涉足綠色,這種“齊抓共管”現狀使得一些機構和企業借綠色之名,大撈經濟利益。有的行業協會連最起碼的標準都沒有制定就進行“綠色”認證,廠家只要拿錢來就能得到合格證。其次,各種假冒綠色產品充斥市場,使百姓良莠難辨,也損壞了真正綠色產品的聲譽。第三,綠色產品普遍價格較高,種類較少,可選擇余地不大,所以并不吸引大多數消費者。
綠色食品:想說愛你不容易
新聞回顧在北京某果品批發市場購物時,筆者發現許多水果包裝箱上帶有綠色食品標記或綠色食品圖標。標有“綠色食品”字樣的水果比普通水果價格高出20%,銷量也多出20%。但是帶有綠色食品標記的是否就是真正的綠色食品呢?來自陜西的商販謝某從事紅棗批發已有兩年,據他講,他所銷售的紅棗全部來自陜西,而箱子卻是從山西一個私人印刷廠購買的,至于“綠色食品”標志,那是印刷廠自行印制的......
摘自《生活時報》
綠色食品魚龍混雜即使多花出20%的錢,也有不少人選擇“綠色”水果。但是,如果他們知道了這個真相以后,還會買嗎?據北京市綠色食品辦公室的有關人員介紹,目前,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假冒綠色食品的問題比較嚴重,這些食品并不一定是偽劣食品,但卻不是真正的綠色食品。因為我國沒有相關的法律條例,所以,雖然綠色食品辦公室與工商部門聯合進行過打假行動,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假冒綠色的現象仍屢見不鮮。在正規的超市,上述假冒問題倒是不多見,常見的是綠色食品的“超期服役”。根據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規定,綠色食品認證并不是“終身制”,許可證的有限期為3年,3年之后必須重新申報。一些廠家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到期沒有繼續申報,卻在延用著過去的標志。另一類問題是有的廠家只有一種或幾種產品獲得綠色稱號,卻將那些沒有得到認證的“兄弟姐妹產品”都冠以綠色帽子,這種假綠色,是普通百姓難以辨別的。
正宗綠色不被了解白領陳女士是個活得挺仔細的人,她一向在正規的超市買食品,吃的蔬菜也是超市里那些擺放在冷藏貨架上貼著綠顏色標簽寫著無公害字樣的。她一直認為她吃的是綠色蔬菜,直到一次綠色食品宣傳活動上,她才看清真正的綠色食品的標簽。同時,她也知道了,那些寫著純天然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生態食品的產品有的是自封的,有的雖然是通過了某一類檢測,但檢測的標準要低于真正的綠色食品。知道了真相的她,突然有一種被綠色欺騙了的感覺。廣州的一項調查顯示,有78.5%的市民對綠色食品這一名詞“聽說過”,但落實到行動上,只有42.5%的人說曾經購買過。那些不買綠色食品的人中有62.4%的人是因為對“綠色食品缺乏正確了解”。當然還有很多人像陳女士一樣,自認為購買了綠色食品,但實際上他們買到的只是準綠色食品或假綠色食品。那么什么樣的食品才是真正的綠色食品呢?綠色食品是按特定的生產方式生產、經專業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安全、優質的營養類食品的統稱。綠色食品與普通食品相比有三個特征:第一,綠色食品是出自最佳生態環境的食品;第二,綠色食品是有嚴格質量控制的;第三,綠色食品都有嚴格的標志。
巧識綠色食品消費者想要鑒別綠色食品其實并不難,只要看準食品外包裝上的“四位一體”標志即可確認:上方太陽、下方葉片和中心蓓蕾的綠色食品標志;旁邊是綠色食品的中英文字樣;文字下面是一組編碼;另外還有激光防偽標志。這里詳細說明一下編碼,也就是綠色食品的批準號。如LB-40-9801011231,LB代表綠標,40代表產品類別,98代表年份,01代表中國,01代表北京,123代表當年批準的第123個產品,1代表A級綠色食品,如果是2則代表AA級綠色食品。A級綠色食品允許有控制地使用部分農藥,但對人體是安全的;AA級食品嚴格限定不使用化學農藥和化肥,與國際有機食品標準一致。目前,全國有2000多種食品通過了綠色認證,其中有30多種AA級食品。
綠色家電:霧里看花水中望月
新聞回顧北京某大商場,家電部產品多得令人目不暇接。商家們正爭著把各種介紹書塞給顧客。但當你詢問“環保家電是如何環保的”時,他們往往答不上來。記者在這里看到,無論是商場方面還是生產廠家,對彩電、洗衣機、冰箱等家電,介紹最多的仍然是它們的功能和售后服務如何的好。“環保”、“健康”還僅僅是貼在這些東西上面的“招牌”......
摘自《健康報》
廠家打出的是概念牌在一場以宣傳綠色消費為主題的展覽會上,一家著名的電腦公司打出了綠色、健康、低輻射的宣傳牌。離電腦展臺不遠處,是設在展會上的計算機質量監督服務臺,當本刊記者詢問正在服務臺工作的一位小姐,什么樣的電腦才能被稱做是綠色電腦時,小姐露出一臉茫然。同一展會上,還有幾家空調廠也打出了綠色、環保和健康的招牌,當記者拿著宣傳材料咨詢什么是多元光觸媒和納米抗菌技術時,參展的廠家代表用了10分鐘時間,說了很多專業數語,但最終也沒能讓記者搞清其作用原理和它們能達到的最終目的。
不知從何時起,許多家電廠商推出新款時都不約而同地打出健康、環保、綠色的旗號,廠家的綠色意識值得稱道,但不知何故,廠家的熱心似乎僅限于一些時髦的名詞上,對新技術到底能給消費者帶來什么樣的好處和怎么起到應有的作用則說得比較含糊,其中也不乏一些言過其實的宣傳。所以,消費者,甚至相關的技術、監督和管理部門都有這樣的感覺:這些綠色、環保一類的說詞只是廠家的幌子或廣告詞而已。
消費者并不“感冒”在北京一家大型電器專賣店,記者隨意詢問了5位來選空調的顧客,其中3位堅決地說,健康、綠色只是廠家的一種炒作,他們買空調并不看重這些;另兩位說如果價格、質量和售后服務沒有太大差異,他們可以選擇綠色空調。看來,廠家極力打造綠色家電的苦心并沒有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在許多消費者心目中,綠色家電、健康家電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有一項統計顯示,只有9.25%的消費者認為目前市場上的健康家電是真的,有87.95%的人認為有真有假。在真假難辨的時候,人們選擇家電還是以質量和服務為主。
綠色家電應是發展方向那么,究竟什么樣的家電才算是綠色的,綠色家電對消費者有什么好處呢?據中國環境標志認證委員會的有關負責人介紹,綠色家電應做到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對環境沒有危害,同時也要對人體的健康沒有危害。具體到每一類產品,如冰箱應該無氟、節能、低噪聲(低于44分貝);彩電的輻射要低于0.07毫倫/小時;空調應是節能和低噪聲的;洗衣機也應為低噪聲并具備環保外包裝。綠色家電的環保功能和對人體健康的好處顯而易見。有關專家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環保、健康意識的提高,無氟冰箱、低輻射彩電和節能空調等綠色家電將會成為消費者選擇的目標。
綠色建材:借我一雙慧眼吧
新聞回顧記者在對北京市的居然之家、麗澤等幾個大型建材市場進行暗訪時,詢問了幾十個品牌的木地板、油漆和大芯板是否環保,所有的商家都肯定地告訴記者是綠色環保產品。不過銷售人員讓記者看的綠色產品認證書卻大多是外文的,普通的消費者根本無法弄清那上面到底寫的是什么。還有一些產品持有地方認證機構頒發的認證證明,只有鳳毛麟角的幾種品牌持有國家級認證單位頒發的認證書……
摘自《中國消費者報》
百姓渴望安全建材自從裝修熱興起以來,媒體上關于建材污染會引發各種疾病的報道就沒斷過。居室內空氣污染主要來自不合格的建筑材料釋放的氣體,不僅施工過程中釋放,而且在長期居住使用過程中還會緩慢持續地釋放。人造板、木地板中含有甲醛;大理石、瓷磚有放射性;油漆、涂料會釋放苯……這些有害物質哪個單獨進入人體都夠受的,更別說聯合在一起了。一般來說,想把家裝修好些的人都是經濟條件不錯的人,他們也是注重健康、注重生活質量的人,他們特別渴望能夠用上放心的建材。在一幢剛剛竣工、各家各戶正忙于裝修的樓中,記者了解到,8成的居民購買了和準備購買質量好污染輕的建材。許多人說,哪怕多花錢也要買到安全的建材,住上踏實的房子,可是,多花錢就能買到安全嗎?
建材市場“李鬼”多因為聽到了許多裝修帶來毒害的消息,劉先生在自家裝修選擇建材時就格外小心。他去大的建材家居市場,挑價格較高的產品,買有綠色和環保標簽的原料。房間裝好了,本以為可以安安心心住進新居,可讓劉先生想不到的是,喬遷不到1個月,伴隨他一家幾年的兩株綠色植物便悄然枯萎了。據北京市建筑裝飾協會家裝委員會的有關負責人介紹,現在許多家裝建材廠商利用消費者對安全家居材料的渴望,紛紛將自己的產品打上綠色、環保的標簽,但其自稱的標準卻根本沒有得到合法的認證,有的連基本的質量都難以保證,也有的廠商直言不諱,說他們的產品沒有進行過任何相關檢測,他們之所以打上綠色標簽是因為現在的老百姓認這個。據介紹,目前,在北京許多建材家居市場中,有一半以上的產品打出綠色招牌,有的市場,甚至90%以上的產品都自稱環保。但實際上,據綠色產品認證的法定機構——中國環境標志認證委員會介紹,目前只有30多家企業的100多個產品得到認證,占市場很小的份額。
標準管理亟待完善在所有的綠色產品中,消費者對綠色建材的需求最為迫切,但與此相關的國家標準卻很不完善。目前,國家只制訂了涂料、粘合劑、無石棉板材、磷石膏板材、建筑用塑料管材和人造木地板這6種產品的綠色環保標準,家居產品(主要是家具)和陶瓷產品的環保標準正在制訂中,而整個建材市場共有2000多種產品,大量的產品都沒有相應的環保標準。此外,我國至今尚無一套完整的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室內空氣的檢測只能參考大氣質量標準。
近年來,有關專家和廣大消費者都在不斷呼吁,盡快制訂和健全與建材家裝有關的標準和法規,大力扶持健康、環保、安全的建材,打擊假冒偽劣和污染有害的產品。
綠色產品:明天會更好
百姓——綠色意識正在提高有統計資料顯示,在加拿大,80%的人愿意多花10%的錢來購買綠色產品;在英國,也有66%的消費者愿意支付較高的價錢來購買綠色產品。目前,我國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認同和接受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但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和收入及文化水平較高的人群中,已經有不少人在衣食住行中有意識地選擇購買質量高、無污染的產品。他們的觀念和做法,正在帶動更多的人了解和嘗試安全環保的產品。據北京一家大型汽車交易市場的負責人介紹,早些年,人們來買車只看重車的性能;后來,購車人要問裝沒裝三元催化器;去年,人們問的是尾氣是不是合乎歐I標準;今年,大家詢問的是尾氣能不能達到歐II標準。這說明人們的環保意識正在增強。
國家——宣傳打假力度加大自從1990年我國第一批綠色食品問世、1995年第一批環保產品得到認證以來,國家各相關部門都在不斷擴大和加深對綠色消費的宣傳,在綠色消費領域中的打假活動也從未間斷過。中國消費者協會還將今年確定為“綠色消費年”,宣傳綠色消費知識,推介綠色產品和綠色生產基地,揭露虛假、違法的假綠色產品和污染、有毒有害產品。
我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百姓不知何為綠色消費、不知到何處購買綠色產品、不知街頭“綠色”是真是假的情況會越來越少。綠色消費,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