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冗
范和志,浙江天臺的一名工人。他曾被來勢兇猛的慢性白血病逼向死亡的邊緣。就在生死攸關之際,一位臺灣同胞捐贈的1130毫升骨髓使他峰回路轉。他接受的是非親緣異基因骨髓移植。
那是1998年的一天,正在上班的范和志突然感到陣陣頭痛,全身乏力。去當地醫院檢查,醫生發現他脾臟腫大,白細胞明顯增多,初步診斷為慢性白血病。一個星期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再次證實了這個冷酷的現實:范和志的白細胞比正常人多了20倍,染色體明顯異位,慢性白血病的診斷不容置疑。
他的生命危在旦夕,骨髓移植是轉危為安的惟一希望!骨髓從何而來?浙醫一院血液科的林茂芳教授和黃河博士首先考慮到范和志的6個兄弟姐妹。根據科學推算,在同胞兄弟姐妹中,骨髓基因相同的概率可達1/4。然而,配型的結果卻讓人大失所望:6個人的骨髓基因沒有一個和他相同。親緣關系骨髓移植的路走不通了,非親緣異基因骨髓移植便成了拯救范和志生命的“綠色通道”。專家們緊急查詢了浙江省600名骨髓捐獻志愿者的資料,又趕緊向中華骨髓庫請求配對,但仍然沒找到一例和范和志吻合的骨髓基因。
在這面臨絕境的關頭,黃河博士和血液專家們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個人——李政道博士。美籍華人李政道博士是臺灣慈濟骨髓捐贈中心主任,而慈濟骨髓捐贈中心擁有20萬志愿者的資料,是世界上最大的華人骨髓庫。求援傳真發出后,李政道博士迅速作出了反應:請把病人的血樣寄來。范和志的血樣送抵臺灣后不久,李政道博士又及時傳回了佳音:在臺灣的骨髓捐贈者中,有一位29歲的小伙子的骨髓基因與范和志完全吻合。而這位小伙子也十分愿意用自己的骨髓挽救范和志的生命。
尋覓到了骨髓供者固然是天賜良機,但這僅僅邁出了骨髓移植的第一步。接下來的步驟真可謂環環相扣,一步也不能省略,一步也不能出錯。首先是確定移植時間。專家們經過深思熟慮和周密計算,并仔細查看了國際航班,將時間確定在11月27日。如果這天早晨在慈濟骨髓捐贈中心花蓮總部抽完骨髓,立即乘飛機送往臺北,然后由臺北飛往香港,正好可以趕上末班飛機,于當天抵達杭州。這樣便有可能在24小時之內完成移植。
時間確定之后,移植工作的倒計時也就開始了。11月20日。浙醫一院的醫生對范和志進行了“毀滅性”的化療,將其體內已經病變了的骨髓細胞逐步殺死,為植入健康的骨髓細胞做準備。走進無菌層流室之前,范和志懷著復雜的心情與所有家庭成員見了面,似乎有幾分“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之感。這畢竟是一個危機四伏:險象環生的過程啊!自己體內免疫系統被摧毀之后,萬一供髓者來不及供髓,或者供髓途中發生什么意外,都會危及生命。
在慈濟骨髓捐贈中心,專家們正嚴格地按照預定的程序進行著各項準備工作。然而;誰也沒有料到,11月27日竟然是在疾風暴雨中到來的。由于機場關閉,李政道博士被迫改乘火車從花蓮到臺北。這一變故,就使得整個行程增加了3個小時。上午10:00骨髓抽取完畢,李政道博士提著骨髓保存箱登上開往臺北的火車。下午14:15到達臺北火車站之后,就在警車的護送下沖上高速公路,直奔臺北機場。這時,原定班機已經起飛,只有改乘16:00的班機。17:45到達香港后,李政道博士又爭分奪秒地乘上飛往杭州的班機。當晚20:05,飛機終于穩穩地降落在杭州國際機場。
又經過一系列周密細致的準備,臺灣同胞捐贈的1130毫升骨髓終于緩緩地滴入范和志的體內。躺在無菌層流室內的范和志滿心喜悅,向在玻璃窗外探望他的李政道博士揮手致意。一個月后,杭州各家報刊都紛紛在顯著位置刊登消息:“我省首例非親緣異基因骨髓移植獲得成功。患者范和志在移植了臺灣同胞捐贈的骨髓后,經過30天的精心治療,順利走出無菌層流室。國際知名血液免疫專家李政道博士專門打來電話,向患者和醫務人員表示祝賀。”而重獲新生的范和志念念不忘的則是那位無私的骨髓捐贈者,他逢人便說:“這位不知名的同胞真比我的兄弟姐妹還親啊!”
范和志所患的慢性白血病又稱血癌,是一種多發的惡性血液病,自然病程一般只有數月。骨髓移植是目前治療該病的較為有效的醫療手段,治愈率可達65%~75%。我國人群中白血病的發病率已達4/10萬,全國平均每年新增4萬白血病患者,發病年齡主要在30歲以下,兒童占50%以上,其中多數可以通過骨髓移植來治療。骨髓移植還可以治療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再生障礙性貧血、惡性淋巴瘤、乳腺癌、肺癌、紅斑狼瘡等等。浙醫一院在李政道博士的支持下,已開展了20多例此類手術。中央電視臺《對話》節目中講述的大陸白血病患者莊妍姑娘與臺灣骨髓捐贈者之間的感人故事,就發生在浙醫一院。患有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的中國藥科大學的鄧碩寧同學目前正在該院接受治療,亦受到了眾多媒體的關注。
曾多次主持骨髓移植工作的黃河博士指出,隨著家庭規模的縮小和家庭中獨生子女的增多,同胞之間尋找骨髓供者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只有動員盡可能多的志愿者加入非血緣異基因骨髓移植事業,才能給患者帶來再生的福音。但是,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人們對捐獻骨髓和骨髓移植還存在著種種顧慮和誤解。首先是捐獻骨髓對供者的健康是否有影響。我們知道,成年人的骨髓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兩種。紅骨髓能夠制造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黃骨髓主要為脂肪組織,只有在人體發生貧血的時候才轉化為紅骨髓。采集骨髓主要是采集髂骨中儲存的紅骨髓,所抽取的純骨髓細胞僅占人體中骨髓總量的很小一部分,這對供者的身體健康是毫無影響的。采髓手術也比較簡單,采用硬膜外麻醉,整個手術過程中供者神志始終清醒,可以避免麻醉意外。術后個別供者可能有短暫的局部不適,但很快就能夠恢復正常,不會留下任何后遺癥。其次是患者接受骨髓移植要住院數月,承受那么多痛苦是否值得。患者從骨髓移植預處理開始到治療結束出院,大約需要2~3個月的時間。在這期間要接受大劑量的放療和化療,承受一些毒副反應。在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低下時,還要過“感染關”和“出血關”。但是,經過了以上過程后,骨髓移植獲得威功,便能達到長期生存的目的,其中10%的人還可以保持生育能力。所以,接受骨髓移植這一先進的療法,對于患者來說是絕對值得的。
近年來由于醫務人員的不懈努力,骨髓移植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技術上和質量上都有明顯的提高。1992年中國紅十字會中華骨髓庫正式成立。骨髓庫將志愿捐髓者的白細胞分型和其他資料輸入電腦,以名檢索。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中華骨髓庫志愿捐髓者能總數尚不足2萬人(其中包括中華上海骨髓庫的志愿捐髓者)。而一般來說,骨髓庫的骨髓供者資料最低限度應具備10萬人份以上才具有實際意義。配型數據的稀缺,導致了骨髓移植供者和受者的相配率很低。如欲改變這一狀況,必需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有關人士呼吁,要大力加強科普宣傳,讓公眾了解和掌握有關骨髓移植的科學知識,克服懼怕心理;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各類群眾團體的積極性,組織動員公眾尤其是青年志愿者加入骨髓捐獻隊伍;要鼓勵和倡導社會各界為中華骨髓庫的建設募捐,成立有關專項基金,提供必要資金保證。
為了挽救垂危的生命,讓我們奉獻愛心、廣結髓緣!
小資料:骨髓捐獻與骨髓庫
據統計,約有90%的公眾對骨髓(造血干細胞)的移植方法、移植安全性和風險性等知識掌握不夠,對其過程的了解還停留在對字面含義的簡單理解上,普遍認為捐獻骨髓需要直接從供者骨內或脊椎內抽取骨髓。正是這種懼怕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加入志愿捐髓者行列,造成了供者的流失。
實際上,捐獻骨髓與普通獻血沒有本質區別,現代醫學的進步使得骨髓移植的技術越來越簡單、安全和有效。采集骨髓的方法類似于一般獻血。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造血干細胞本身就有50%處于靜止狀態,供者所捐獻的造血干細胞只占人體內造血干細胞總量的0.3%~0.5%。在完成采集后,供者的造血干細胞會迅速增殖,一兩周內完全恢復,所以捐獻骨髓對供者的健康不會產生不利影響。
骨髓庫實質上是通過普通血檢而建立的骨髓信息庫,即建立骨髓捐獻志愿者資料檢索中心,而不是抽取志愿者的骨髓儲存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