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岫茹
您家的老人、孩子心理健康嗎?您本人有過尋求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幫助的經歷嗎?您能夠鑒別各種精神疾病嗎?您的鄰居、親友中有精神病患者嗎?您會不會感到這些問題令人反感?其實,這些都是我們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心理健康、精神衛生的問題關系著每個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
世界衛生組織將2001年確定為“精神衛生年”。各類精神和心理行為問題等精神障礙是威脅人類身心健康的一類疾病。世界上有17%
22%的兒童、青少年受到發育、情感、行為和學業問題的困擾。成人中每時每刻也約有1/3的人有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
處在成長發育高峰的中小學生,面臨著來自學校和家庭的種種壓力,而成為精神疾病的高危人群。對于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各種心理障礙和精神疾患,應該像對待感冒、發燒等軀體疾病一樣,不應做任何道德評價。當孩子患某些軀體疾病時,家長都很理解,也會關懷備至;但當孩子出現心理障礙或是患有某些精神疾病,家長往往是側目而視,用怪異蔑視的目光看待孩子,而且認為孩子不爭氣,給自己丟臉,表現出淡漠、忽視、疏遠和排斥的態度。
近年來,我接待過多例患有“抽動穢語綜合征”的中小學生及其家長。如最近一例咨詢個案,男孩小吳7歲多時發病,當時有一些小動作,如用衣袖蹭臉,家長告訴他這動作難看,不要這樣做,但孩子無法控制自己,后又出現不由自主的晃頭、皺眉擠眼、伸胳膊及全身抽動,有時還說些罵人的話,嘴里不停地嘟囔等癥狀。家長雖知孩子有病,卻認為這病見不得人,耽誤了最佳治療期,并一再批評孩子不求進取、毛病太多,結果癥狀越來越嚴重。到12歲時才不得不去醫院,被診斷為“抽動穢語綜合征”。小昊在患病前學習成績中上等,患病后雖能堅持上學,但學習成績下降,父母就認為是他懶惰、不用功造成的。
這類患者男孩居多,是因孩子神經系統發育上有問題,還與母親懷孕期某些因素有關,如服了某些不該用的藥,或與孩子幼時患病等多種因素有關,可以說孩子是無辜的。目前治療還是難題,多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為主,但病程較長,一般到14、15歲神經系統發育健全,癥狀可逐步得到緩解與消除。
我想起某次出差,在火車上遇到由母親陪同到北京治病的10歲男孩小叢,他患的也是“抽動穢語綜合征”。小叢的父親是醫生,正在國外工作;孩子患病后,母親每個月帶兒子赴京治病。這位母親說,她的工資都用來給兒子治病了,但她仍感到兒子聰明可愛,她有信心使兒子恢復健康。這位母親的坦然自信對兒子是極大的鼓舞,小叢一路上與周圍旅客談笑風生,還與人們一起打撲克。現在我從電話中得知,小叢已經基本痊愈,并且學習成績較好。
在新世紀的人才競爭與挑戰面前,關注人們的精神健康的問題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如果發現您自己或周圍的人精神上有問題,應該打消各種顧慮,及時向心理咨詢門診和精神科醫生求助,才是正確的做法。有些精神科醫生告訴我,今后“精神病醫院”將會改為“腦科醫院”;精神疾病是一類發生在腦部的疾病,主要表現為思維、情感、意志與行為活動的異常。
我在心理門診工作中,多次聽到來訪者談到,他的親朋好友如何因精神打擊走上自殺道路。曾幾何時,由于人們缺乏心理衛生知識,社會上許多人存在著錯誤的看法,例如,將有輕生念頭、悲觀厭世的抑郁癥患者,看作是對人民的背叛;將做事猶豫不決的恐懼癥患者,說成是心胸狹隘;而把因精神障礙導致成績下降的中小學生,說成是貪玩棄學的“壞孩子”等。
兒童青少年在其心理發展過程中,大腦與神經系統還不成熟,因此,他們在精神上比較敏感與脆弱,極易受到傷害;尤其是精神上已經有各種問題的孩子,非常需要同學伙伴的幫助、父母的支持,需要教師的理解、尊重和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愛。對待成人患者也是一樣的。讓我們牢記:消除偏見,勇于關愛!我們都應伸出一雙熱情的援手,關愛自己周圍人的內心世界,讓我們共同創造一個尊重人的個體差異的寬松溫暖的環境。人人都懂得一些精神衛生的知識,我們的世界就會更美好、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