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翔
醫學上所說的疼痛或痛覺,通常是指由傷害性刺激引起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引起痛覺的刺激物稱為致痛物質,常在組織損傷時釋放,如乙酰膽堿、5-羥色胺、組胺、緩激肽及酸性代謝產物。致痛物質作用于神經末梢,產生神經沖動,傳導至大腦疼痛中樞,從而引起疼痛的感覺。身體可以感知的最低疼痛體驗,稱為痛閾。痛閾常因年齡、性別、職業及疼痛部位而異。
疼痛是一種主觀上的感受,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客觀指標可以判斷出疼痛特別是慢性疼痛的有無或強弱。因而,疼痛的診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患者的主訴。一般說來,疼痛的感覺受到注意、暗示和期待等心理活動的影響。實驗證明,注意力集中在疼痛上,會使疼痛的感受性提高。堅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心可以喚起巨大的抗痛力量,使疼痛反應明顯減弱。《三國演義》中關公“刮骨療毒”的故事,便是典型的一例。培養耐痛的毅力必須從小抓起。研究證明,兒童早期疼痛的經驗,對于成年以后疼痛的體驗有著深刻的影響。父母如果對兒童平常輕微的挫傷表現出過度的關心,可能使兒童長大后對疼痛過于敏感和懼怕。
疼痛的生物學意義在于發出危險的信號,促使人們緊急行動起來,避險去害。痛覺作為機體內部的警戒系統,可以引起防御性反應,具有保護作用。先天性無痛覺的人極為罕見,這種人在嚴重外傷后仍無痛覺,因而不知躲避。這樣就難以使自身避免各種損傷,也就不易適應環境的變化。
應當認識到,疼痛只是一種保護性的反射。并非所有疼痛都是嚴重疾病的后果,并非所有的疼痛都需要采取止痛措施。醫生對于那些尚未確診的病人,一般并不輕率地進行鎮痛治療,以防止干擾診斷的正確性。不過,強烈的疼痛能夠引起機體生理功能的紊亂,甚至造成休克。因此,在緊急情況下鎮痛治療還是必不可少的。對于軀體表面的淺表性疼痛,一般用非麻醉性止痛藥即可緩解。軀體深部疼痛以及內臟疼痛,常需使用成癮性較弱的人工合成鎮痛藥,如哌替定。晚期癌癥所引起的頑固性疼痛,常不得不求助于止痛作用最強的嗎啡。此時不必顧及成癮性,必要時亦可采用止痛性外科手術。對于精神高度緊張的疼痛患者,在應用鎮痛藥的同時還需配合進行心理療法。
根據疼痛的部位,可分為皮膚痛、深部痛和內臟痛。皮膚痛的特點是定位明確,疼痛尖銳。深部痛來自肌肉、肌腱和關節,特點是定位不明確,多表現為遲鈍的酸痛。內臟痛是由于壓力、牽拉和強烈收縮等因素而產生,常表現為牽涉痛。內臟痛還有彌散而無明確定位的特點。
根據疼痛的性質,可分為刺痛、灼痛以及酸痛、脹痛、絞痛等。刺痛又稱快痛和第一痛,其特點是感覺明顯,定位明確,迅速產生又迅速消失。灼痛又稱慢痛和第二痛,痛覺緩慢加劇,呈燒灼感,定位不太明確,持續時間較久,感覺難以忍受,常伴有較強的情緒反應。內臟痛和深部痛常表現為酸痛、脹痛、絞痛等,有時很難描述,定位很差,可引起強烈的情緒變化和軀體反應,如煩躁、惡心等。
疼痛部位常顯示病灶所在,疼痛性質常表明病理類型。在發生疼痛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疼痛的部位。疼痛最明顯的部位往往就是病變所在的位置。二是疼痛發作時的特點、性質與強度。不同的疾病有著不同的疼痛特點,應細心體察。三是疼痛所牽涉到的部位。如心臟病變可牽涉到胸骨后、左側心前區和左上肢;肝膽疾病可牽涉到右肩。四是疼痛的誘發和緩解因素。了解什么情況下痛、什么情況下不痛,常有助于疾病的診斷。
如果你以科學的態度去感受疼痛,所得到的可能就不僅僅是不愉快的體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