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福
一、一名之立,旬月踟躇。嚴復老先生為之嘆息,嫌費時間又費腦筋。
此老未免天真。我今且說說這天真何在。
二、世紀之初,五四運動前后,西洋名詞術語一大堆涌進我國。
criticism NKritizimus∥critique Nкритика一詞趁此而入。
1936年,李長之先生發表《魯迅批判》,他認為他是做科學研究,寫實驗報告說明個人求真結果。無論“是”還是“非”,對另一個人作出判斷。
可惜,人家就是視之為“抨擊”魯迅。出書當年圍而攻之。
同年,北京大學校長胡仁源教授,譯康德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為《純粹理性批判》,交商務印書館出版,后收入《萬有文庫》。
北京大學賀麟教授,對胡譯提出意見,認為書名譯作《純理論衡》為好。
三、那幾年,北方新國家蘇聯吹來新鮮強勁一股風,時興批判舊世界,這正合我國人民意:反對帝制、反對軍閥,致力共和,建設新國家。對于critcism一詞,選“批判”二字譯之,愛憎分明、鏗鏘有力,新鮮確當,眾人視為當然。只是,轉眼之間,有人旋即解作“批判、抨擊”,大施拳法。更有附和者,冷拳相加,形成強解,開始前行。誠然,強解未嘗不遇到礙阻。1945年,康德專家鄭昕先生印行《康德學述》,就采用“批導”二字,稱康著為“純理性批導”,以稍緩其火氣。然而此時,社會整個大范圍顯露壁壘端倪,對立氛圍正趨濃,批判之成定譯,眼看日漸成了無可挽回之勢。緊接著一場武器的批判的,是批判的武器空前廣泛,普遍深人心,這么前后聯續三四十年。如此順勢下來,一路誤解,積之以年。最后,批判經過一轉再轉,轉變成了棍子,更進而儼然轉成了政治帽子,成了批判對象。從此就能隨處見到文痞惡煞,帽子在手,隨時給人肆意扣戴,鬧得烏煙瘴氣。到頭來人們談批判而色變。
四、物極而反,否極泰來。萬幸,這時,眾醉獨醒,忽然有人悟到是否當初把這外來詞理解錯了?翻譯錯了?又牽強湊和附會于前,稀里糊涂接受于后。
1987年11月,讀者見《人民日報》煟保啡眨牎捌纜墼蔽惱隆蔽從謾芭判”一詞,少見多怪。驚喜之余,提筆贊道煟玻谷盞冢卑媯牐
“批判”這個詞,原來是從外語翻譯過來的,它本意包含有分析、探討、評價、判斷等多方面內容,可以是肯定性的,也可以是否定性的,或兩者兼有;否定性的也可引申為批評、譴責的意思。可是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特別是十年動亂中,一提“批判”,就只剩下譴責和斗爭一種意思了……
熃窈螅牼筒煌的認識展開討論時,“批判”這個提法還是慎用為好。
五、其實,也難說解錯或譯誤,定位偏頗或揣度有失。
一詞之譯解,從理解原義、擇詞對譯、選字應義、審度效果,學者有其考慮,用者有其目的,聞者有其領會,社會有其反應。此間歷來就總有一段理解接受過程,反復斟酌經歷和人群不能免的檢驗復核程序。
眼前這批判之譯,長長短短,這樣那樣,其過程,屈指數來,少說也有五十年了。回顧當初胡仁源、李長之以“批判”二字為書名,并未誤解。關鍵是,正如上文所列:術語翻譯,詞義通解,譯名審定,不僅是學術上專業人士的業務,文化界做學問少數群體的事,也是文化界許許多多人的社會協調行為。
值得提起的是,初時,社會松弛、彼此無涉、各自經營。隨后天翻地覆,報紙批判,行政隨行,法律跟后,社會進入有計劃、有意識建設的偉大時期。最早封建時期,六世紀隋朝音韻學家陸法言還可以拍拍胸脯,說:‘吾輩數人定則定矣牎蔽頤喬準“四人幫”不行。畢竟前后兩個時期,不可同日而語。
六、“批判”一詞,當其初行時就有人觀察社會現實,結合本國用詞習慣,鑒于古圣賢王充以《論衡》題其名篇,當即建議將康著譯作《純理論衡》。于今觀之,那時賀麟心細慮深,在情在理,圓通周密。綜觀之,胡仁源、賀麟、鄭昕幾位留德學人,連帶李長之熓淄靖暗攏抗戰爆發,中途折返牫び詰掠镎庖蝗貉д咚選會不約而同,值得深思。
其實,留英美學者一群何嘗不然。試往上看,胡適早就譯為“評判”。他于“五四”前,提到思潮問題時就說:
據我個人觀察,新思潮的根本意義只是一種新態度。這種新態度可叫做“評判的態度”。評判的態度,簡單說來,只是凡事重新分別一個好不好。
再往上看,王國維對德文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就譯為《純粹理性批評》、《純理批評》。
七、“批判”這個詞所指就是這么一項社會群體思想活動,其能指所指,外國人,歐美各國他們語言不外希臘、拉丁、斯拉夫,大致同源。對于這一類詞,隨著歷史演進,意義逐漸豐富,義項增益,內涵充實,詞面一仍其舊,不予更動,字母構成不變,還是那么幾個字母組成一個詞。
在這一點上,我漢族有異于洋人,心思細膩,講究涇渭分明,愿意一清二楚。也不妨說我們“小心眼”吧,既防君子,更防小人。證諸漢語,從歷時性、共時性比較予以考察,二十世紀漢語飛躍發展,詞匯學空前活躍,其滋生能力特強。對于外語
criticism NKritizimus ∥critique Nкритика從西方深造回來的,從東鄰求學而歸的,從北邊迎進來的,連同早先萬里求經,好不容易吸取的;這時創造了幾個詞,如上所述,有的是“判”字、“評”字以不同接頭語構組,有的是“批”字、“評”字以不同領頭語構組,到如今,較為突出,引起爭論的,集中到了“批判”、“批評”、“評論”、“評判”。
有人糊涂,將之推進到底,無異授人以柄;文痞之流,蜂擁而上,扭曲強解;那時的評論界群丑共舞,這項社會文化思想活動畸形發展;歪打正著,而迎來柳暗花明。
八、本是眾人竟至一路訛傳,誤解成了定勢。正也該痛定思痛,吸取教訓,糾校一番。今日細溯詞源,漢語講究辨毫厘以防謬千里。我們民族慧眼發現煽出斗大那風的,竟是針眼大的窟窿。有幸經歷熬煎,看穿鬼蜮伎倆,察覺到是往昔失于慎微,繼而見幾不介,終至授敵以柄,乃招此無窮后患。
為今之計,一詞之譯,雖是針眼小事,當宜從長再計議。
在下想來,鑒于本詞原本多義,以及參照歷史經驗,“判”字語氣偏重,欠平等之意,不妨避開。
其次,是否可以考慮,從中心意義“評論,評價,批評”等擇一推為首義。
其三,確認為中性詞。藉此對理論文痞輩略施約束,寓防患之意。
愚見有待高明鑒察審核。不贅
九、屈指再算,一詞之立,七旬半紀矣。能不慎乎犆褡騫家,一紀半紀,受益無窮,尚且不必視為長。一人個己,旬月半載,澤惠后生,何足嘆。以愚酌之,二者均屬可喜可賀
唯,時至今日,最后一步,留待吾人毅然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