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樵
“北地冱濕的高丘,N寂立著一棵孤松;N皚皚的冰雪蒙頭,N他立在那里做夢。N它夢見遠遠東方,N那兒有一棵棕櫚,N立在如焚的坡上,N傷心地默默無語。”
這是四川籍創造社、淺草社詩人鄧均吾(1898—1969)早年翻譯的德國著名詩人海涅的名詩《松》。原詩是海涅詩集《抒情插曲》(1822—1823)中的第35首,曾被眾多作曲家譜成樂曲,鄧均吾用優美的韻律、雋永的譯文準確地傳達了海涅詩歌的意蘊。
為紀念鄧均吾誕辰一百周年,重慶出版社出版了鄧穎編選的鄧均吾早期詩選《白鷗》。書中選收了他1923年7月至1948年翻譯的六首詩歌。其中第二首是標明德國海涅原著的《松》。第一首《綠淚萊Lorelei歌》(筆者注:書中將Lorelei原文誤寫作Lorolei),編選者在注釋中指出:“原稿未注明作者”,未能考究出他的作者。實際上它就是海涅著名的詩作《羅累萊》。也就是說今天我們見到的鄧均吾翻譯的海涅詩歌實際上有兩首,而不僅僅是《松》這一首。
《綠淚萊Lorelei歌》、《松》這兩首譯詩最初分別發表于上海《創造日》日刊第6期(1923年7月27日)、第12期(1923年8月3日),均入選上海光華書局1927年出版的《創造日匯刊》。
關于《綠淚萊歌》的翻譯,最早有名全熂此锎笥輳牱⒈碓凇堆У啤罰煟保梗玻蹦輳保霸攏慈丈系囊胛模后來有楊丙辰先生根據德文的翻譯,發表在北京《莽原》半月刊第15期(1926年8月10日)上,譯名為《洛萊神女》。《松》這首名詩,早年則有胡適的古體詩譯文,不過當時胡適把“棕櫚”譯成了南國的“芭蕉”。他的翻譯最初發表在1913年《留美學生年報》第2期。稍后則有詩人朱湘的翻譯,收入他的《番石榴集》。
鄧均吾閱讀、翻譯海涅詩歌受到郭沫若的影響,他是在熟讀了郭沫若送給他的一本英譯《海涅詩集》后,逐首進行了翻譯,《綠淚萊Lorolei歌》、《松》就是其中的兩首。
青年詩人鄧均吾本人的“憂郁”、“喜歡沉默”、“冷靜”的氣質也正適合翻譯海涅的詩歌。鄭伯奇說他的抒情詩“音節美麗”、“清新流麗”,這也正是海涅早期抒情詩歌的特色。
在他的詩歌《太陽的告別》中,鄧均吾寫道:
靠近小樓窗前N握著卷海涅詩篇N領略那心聲的幽遠N哦,一輪橙紅的落日N正掛在屋角西檐。
詩中寫的也正是那段與海涅詩歌為伴的日子,“心聲的幽遠”也正是他對海涅詩的領悟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