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咸中
中醫將膽囊列為六腑之一,與五臟之一的肝互為表里,在功能上相互協調。由于膽囊內藏清汁,故有“中清之府”的雅號。膽囊是肝膽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肝臟分泌的膽汁經毛細膽管、小膽管首先進入左右肝膽管,在肝門部兩者匯合進入肝總管,在肝總管與膽囊管匯合又進入膽總管,最后流入十二指腸。膽囊好像一個小水庫,將來自肝臟的膽汁加以濃縮并儲存起來。進食后膽囊收縮,膽管最下端的閘門(奧狄括約肌)開放,膽囊儲存的膽汁排人小腸,以利于食物的消化。膽汁參與消化,但食物并不經過膽囊,膽囊中的膽汁始終保持清亮。但膽囊這個僅有30~50毫升的小小“府第”,內患頻生,真是令人煩惱。發生于膽囊的疾病有10余種,但最常見的是膽囊結石和膽囊息肉。
膽囊結石的來龍去脈
膽囊結石者古已有之。資格最老的膽囊結石攜帶者,為1973年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的西漢墓中的男尸,在他的膽囊中發現了270顆膽結石。
膽囊結石是多種原因所引起的病理狀態,很難用單一因素來說明。世界上的不同地區與不同民族,膽結石發生率差別很大。美國成年人中膽結石約占10%,其中印第安人的發生率可高達30%40%。北歐、中美與南美均為高發地區,日本人的膽結石發生率低于5%,而在東非膽結石極為少見。男女的發生率也不同,女性明顯高于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率亦增高。上述情況表明,膽結石的發生很可能與民族、遺傳、飲食、生活習慣、性別及年齡等諸多因素有關。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用B超診斷儀,在一些特定人群中進行過普查。在成人中膽結石的發生率為1.7%~9.O%,平均為6.62%。城市人口高于農村人口,腦力勞動者高于體力勞動者,患有高脂血癥者高于血脂正常者。
在諸多發病因素中,以下幾個因素占有重要地位:一是膽汁成分的變化。在正常人的膽汁中,膽固醇、膽汁酸與磷脂保持著一定的比例,使膽固醇處于溶解狀態。如膽固醇過高(常見于高脂血癥個體)或磷脂減少,均可使膽固醇結晶析出,再加上膽汁中粘蛋白等有機基質的作用,將松散的結晶或顆粒粘結起來,形成結石。二是膽囊膽汁淤滯。由于機械性或動力性原因使膽汁淤滯,必然引起膽汁濃縮,進而導致結石形成。三是膽囊、膽管感染。最常見的是腸道寄生蟲感染,由蛔蟲殘骸或蟲卵形成核心,隨后形成結石。中華分支睪吸蟲及鉤蟲進入膽囊,亦可形成結石。四為并存的某些疾病。如胃大部分切除后、肝硬化、溶血性疾病、糖尿病及心臟瓣膜置換術后,均可引發膽囊結石,使結石的發生率成倍地增長。
膽囊結石是否都會引起癥狀?一旦確診是否都應施行手術治療?這是病人經常提出的問題。為了弄清這些問題,請參考幾組統計數字:①尸檢時發現的結石,50%左右的人生前無膽管疾病的臨床癥狀。②經影像檢查確診的無臨床癥狀的膽囊結石,只有25%的患者在10年內發生癥狀,或因其他原因施行膽囊切除術。③因有癥狀而被確診的膽囊結石,約50%的患者在5—10年內癥狀再發。⑧瑞典報告一組781例經口服膽囊造影劑證實的無癥狀膽囊結石病人,隨診觀察了11年。結果383例(49%)仍然無癥狀或只有輕微癥狀;254例(33%)有嚴重癥狀;144例(18%)發生了并發癥,其中35%為嚴重并發癥;173例(22%)做了手術;因膽石癥致死的占1.7%;膽囊癌的發生率為O.4%。
膽囊結石是常見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均壽命的延長,膽囊結石的發生率會有所增高。成年人應定期(如1年或2~3年)做一次B超檢查,早期發現,心中有數。有結石不一定都有癥狀,無癥狀結石一般不需要積極治療;對有癥狀的結石應采取包括手術在內的積極治療,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為膽囊息肉正名定性
隨著B型超聲診斷儀的廣泛應用,一個病人不大熟悉的疾病診斷——膽囊息肉常出現在報告單上。不同醫生對該病的理解與說法也不盡相同,常給病人帶來困惑。在B超上所見到的息肉絕大多數屬于膽囊腔內隆起樣生長的微小病變,大小在10毫米以內,統稱為膽囊息肉樣病變。近年來,隨著大量病例的積累,才對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性質與分類取得了較精確的認識。這類微小病變概括起來有兩多兩少,即炎性息肉多,腫瘤性息肉少;良性息肉多,惡性息肉少。對于如何鑒別它們的性質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目前,將膽囊息肉樣病變分為兩類:
(1)良性真性瘤。包括乳頭狀腺瘤、非乳頭狀腺瘤、平滑肌瘤及血管瘤等。良性真性瘤較少見,直徑多為10一25毫米,與良性假性瘤的鑒別并不困難。
(2)良性假性瘤。可分為4種:①增生:腺瘤樣增生、腺肌樣增生。②異位癥:胃粘膜,腸粘膜,胰、肝組織異位等。③息肉:炎性息肉、膽固醇息肉。④其他:各種良性假性瘤及寄生蟲感染等。
當然,也有為數極少的原位癌及早期腺癌表現為微小隆起樣病變,但較難看到清楚的蒂狀結構。良性上皮性腫瘤也有發生惡變的可能,但根據腫瘤的大小及蒂的結構,通過B超仔細觀察,不難做出鑒別。
膽囊息肉樣病變一般無明顯癥狀,多在B超檢查時被發現。也有的病人表現為右上腹隱痛或不適,如合并膽囊結石或息肉脫落造成膽囊管梗阻時,可發生膽絞痛或膽囊炎。根據臨床觀察,絕大多數息肉屬于炎性息肉,特別是膽固醇息肉。
開刀、服藥和“打眼”
膽囊結石和膽囊息肉這兩大類膽囊疾病,不管有無癥狀,均應在明確診斷之后,同醫生保持聯系,按計劃進行觀察或治療。總的原則是:凡在檢查身體時發現的無癥狀膽囊結石及炎性息肉,不宜貿然施行手術治療,可定期隨訪,待有明確的指征時再考慮手術治療。對于有癥狀的膽囊結石則不同,應采用積極的非手術療法,或選擇適當時機施行手術,以避免反復發作及嚴重并發癥的發生。需要說明的是,單個大的結石并不一定引發明顯的癥狀,而多發的小結石卻容易嵌頓在膽囊管、堵塞總膽管下端或誘發急性胰腺炎。因此,不能以結石的大小來評價病情,也不能以結石數目的多少來推斷預后,主要看結石引起嚴重并發癥的可能性大小,以及膽囊病理損害的輕重。
膽囊息肉樣病變中,凡具有以下情況者應考慮手術治療:①大于10毫米的單發病變。②多發病變,其中一個大于12毫米者。③蒂寬或廣基息肉,不論單個或多個,手術指征應相對放寬。④合并膽囊結石、膽囊炎或有癥狀的膽囊息肉樣病變。
治療膽囊結石及膽囊炎的藥物有不少,但總的看來多屬對癥治療藥物,如緩解膽絞痛、消炎利膽及改善消化道癥狀等。國外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使用鵝去氧膽酸及熊去氧膽酸對膽固醇結石進行溶石治療。經過長時間觀察,持續用藥1~2年后,約有半數病人膽結石部分溶解,完全溶解者只有14%,長期觀察復發率較高。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體外震波碎石治療,已治療了大批病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總的看來,碎石容易,排石難。留在膽囊內的膽結石碎片,不久又粘聚成團,形成結石。碎石與溶石、排石同時進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療效,但遠期療效仍不能令人滿意。中藥治療膽囊結石及膽囊炎,對于控制癥狀效果良好,排石或化石率(指排凈率)在20%~30%之間。強力排石亦可引起梗阻性膽囊炎、膽管炎及胰腺炎等嚴重并發癥。建議投與藥力和緩的疏肝理氣及清熱利膽中藥,有利于防止膽結石增大、減輕膽囊的病理損害及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對于已發生急性并發癥的膽囊結石者,則應按照辨證施治的原則投與相應的中藥,有手術指征者則應及時手術,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1987年第1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法國成功,這一成功經驗及相關的手術操作設備迅速向全球推廣。目前在歐美及日本,腹腔鏡膽囊切除與開腹手術切除之比已達到10:1,除病理損害嚴重的病例外,腹腔鏡手術已為首選的手術方式。我國從1991年開始引進腹腔鏡切除術,已先后在許多城市開展,群眾將此種手術稱之為“打眼”。既然目前我國還存在著這兩種手術方法,病人就有一個選擇的問題。腹腔鏡手術損傷小,手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甚至可不住院),值得提倡。但由于對設備條件及操作技術要求均很高,電不可能全面推廣。另外對于某些病情復雜的病例,仍然需要選用開腹手術,方能解決所面臨的問題。選擇的條件一看膽囊病理損害的輕重;二看能否找到條件上乘及技術熟練的醫療單位。
我誠懇地提醒廣大中年朋友,在關心自己的健康時,不要忘了“膽”。在膽這個小小的“府第”中,由于內患頻生,會引起人們的無限煩惱,所以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