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臻
一天,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學者住進了外科病房。這位病人幾年前因十二指腸潰瘍反復出血做了胃大部切除、胃腸吻合手術,術后情況一直良好,半年前出現乏力、下腹部隱痛、大便不規則等表現,近一個月病情有所加重。
醫生檢查發現病人雙側下腹部均有壓痛,腹腔內疑有腹水。肛門指診發現盆腔底部組織,特別是直腸膀胱陷窩處十分堅硬,觸之有中度疼痛。化驗結果提示病人重度貧血,大便隱血試驗陽性。大夫們分析后認為,病人消化道有出血,腹腔內可能有腫瘤種植轉移。大夫們安排了下一步檢查,想尋找原發腫瘤。沒想到幾天以后,病人因全身衰竭而離世。
病人的家屬希望了解病人到底患了什么病,因而申請對尸體進行解剖。
解剖以腹腔內臟檢查為重點。打開腹腔,除有約800毫升血性腹水外,腹膜和大網膜上有許多散在的黃豆至花生米大小的灰白色結節,盆腔底部也被灰白色塊狀物覆蓋,表面高低不平。在內臟的檢查中,發現胃大部手術后留下的“殘胃”呈三角狀,殘胃外壁和周圍的腸道明顯粘連增厚,整個殘胃的胃壁堅如皮革。切開胃壁見黏膜表面布滿粗糙的小結節,胃腸吻合口也被結節覆蓋。這些小結節的切片證實這是一例來自胃的惡性程度甚高的腺癌,腫瘤已轉移到周圍淋巴結和底部組織。
看來,奪去老學者生命的是殘胃癌,并且腫瘤已經轉移。
胃部發生良性病變施行胃大部切除術后,在殘留胃上發生的癌瘤稱為殘胃癌。據對殘胃癌患者調查發現,從胃部分切除到發生殘胃癌,平均時間為10~20年。據臨床觀察,胃部手術后15年,殘胃癌的發生率有所增加,因此,殘胃癌患者中,中老年人居多。胃大部切除后,胃泌素和生長抑素的營養作用削弱,胃黏膜屏障易受破壞;堿性腸液返流入殘胃,殘胃黏膜在十二指腸液和膽汁的侵蝕下,黏膜上皮發生溶解、增生,增生地帶繼而癌變;膽汁中的膽鹽能破壞黏膜表面的黏液保護層,膽酸和溶血性卵磷脂為脂溶性物質,能溶解黏膜上皮細胞脂蛋白層,破壞胃黏膜屏障,有利于致癌物質直接與胃黏膜接觸;殘胃容量減少,胃內致癌物質的濃度相對增高;因胃大部分切除,胃酸分泌少,加上堿性腸液反流入胃,而在這種胃內偏堿性的環境中,致癌物質的活性得以增強,殘胃癌的發生可能是致癌物質持續而長期刺激殘胃黏膜的結果。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既然殘胃有可能發生癌變,那么當初為什么不把胃全部切掉呢?因為胃不僅是消化器官,胃壁本身能分泌鹽酸、酶和其他激素,也與一些重要物質,像鐵、維生素B12等的吸收有密切關系。所以,保留部分胃對手術后機體的恢復和病人生活質量的提高都有益處。那么怎么預防殘胃癌呢?
1.患消化性潰瘍或慢性胃炎等良性疾病時,不要輕易做胃切除,應首選藥物治療,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癥。
2.胃切除超過10年后,每隔1~2年做一次胃鏡檢查,如有消化道癥狀則應提高警惕。
3.口服維生素C可降低胃內酸堿度(PH值),且維生素C可與亞硝胺結合減少致癌物質。
4.有膽汁返流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選服消膽胺。
治療殘胃癌的關鍵是及早發現,及時手術,將發生癌變的殘胃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