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欣欣
5外出時,幼兒不愿走路要抱,是家長比較煩惱的一件事,家長的手段往往是以嚇唬孩子為主,常說的話是:“你再不走就叫警察。”而警察應該是孩子心目中最崇拜的人,由于我們的家長總是用警察來嚇唬孩子,警察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會變得憎惡起來。還有的家長有時為了約束孩子,則用詞時不注意,如說“你走慢了老拐子會把你拐走”,為什么要把拐孩子的人前面加個“老”字呢?這樣,在幼兒的心目中“拐子”就是年紀大的爺爺奶奶,他們不會把年輕的叔叔阿姨當成“拐子”的,這樣不利于孩子自我防護能力的培養。恰當的做法是當孩子不愿走要抱時,你可以引導說:“小鳥自己飛,小魚自己游,小兔自己跑,小朋友應該自己走,你為什么要抱呢?”還可以說:“小鳥正躲在天上笑你呢,它會去告訴小魚和小兔的。”這樣引導,也可讓孩子學會“飛、游、跑、走”等單詞的應用。
6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束手無策時,常用遷就或訓斥的手段教育幼兒,一是隨著孩子跑東跑西追著喂飯,二是大聲地訓斥或嚇唬,雖然孩子的嘴巴動了,可是眼淚也下來了,咽一口飯惡心一次,令家長不再忍心逼迫。良好的飲食習慣從嬰兒吃輔食起就要養成,進食時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擾,不要開著電視或聽著音樂進食,或開著門,或跑到陽臺、戶外等地方喂飯。還有的家長為逗引孩子吃飯、拿著玩具圖書等都是不符合要求的。當幼兒會拿小勺吃飯時,家長就應該放手讓幼兒自己吃,就是他撤了一桌飯菜也沒有關系。對于嘴巴喜歡包飯的孩子,你可以在餐桌面前的墻上貼一張豬八戒的頭像,先問孩子:“小豬長得丑不丑?”“什么地方丑?”孩子一定會指出其長長的嘴巴很丑,你就告訴他:“小豬從小吃飯就噘著嘴巴,裹著飯菜,等到長大了,嘴巴也就變丑了,寶寶的嘴巴如果也伋小豬一樣那多難看啊。”這種方法對3歲前的幼兒效果很好,以后不用重復,每天吃飯時他都會看到這張畫,他就會慢慢改善吃飯的狀態。
還有一些家長常抱怨孩子不愛吃肉和蔬菜,這個問題最好解決,首先你應該知道區分孩子不愛吃的肉和蔬菜的種類,幼兒常不愛吃的肉是炒肉絲、肉片或咬不動的牛肉、雞脯肉等,不愛吃的蔬菜是筋筋拉拉的菜,家長有時喜歡當著孩子的面說:“他從小就不愛吃肉,不愛吃某某菜等。”這種暗示等于“教唆”,即使你改變這種肉和萊的烹飪方法,他也不吃了。良好的引導應該是父母故意在孩子面前說:“嗯,這次的肉或菜改進了燒法,真是好吃多了。”或者說,“噢,我找到了上次肉咬不動的原因,瞧,這次的肉燒得可好吃了。”在進餐時,無論飯菜的質量如何,成人都不要在飯桌上評論飯菜,要給幼兒一種“積極暗示”。更何況孩子還有他喜歡吃的如“西紅柿炒雞蛋…‘冬瓜排骨湯”“菜肉餛飩”“土豆絲”等。
7有一種“消極暗示”非常不好,那就是對某些脾氣不好的孩子或不能滿足其要求時,家長總是喜歡當著幼兒的面說:“沒辦法,我這孩子是‘雙頂,脾氣就是犟。”這無形中給孩子注射了一針“強心劑”,他會更加肆無忌憚。其實“雙頂”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當孩子無理要求或發脾氣時,你應采取不理不睬的手段或分散其注意力的方法。當你不理睬他時,無論他怎樣哭鬧或在地上滾爬,你都不要理睬,更不要偷看他或偷偷地笑等,無論時間的長短,最終他會覺得哭鬧沒有用,從而自行好轉,這時,你最好不要首先和他說話,讓他來找你,這樣效果會更好。用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方法也有一定的效果,此時往往可采用“指鹿為馬”的方式來轉移他的視線,其實,你只要細心地觀察可以發現,孩子在哭鬧時不是沒有思維,他一邊抹眼淚一邊用眼神觀察你的表情,這時,你應該是若無其事的。
(未完待續)
(編輯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