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為本刊創刊十周年紀念日。在此前后,我們收到多位名人政要的題詞,也收到不少書畫家的賀詞和賀畫。這些,本刊已從6月號起陸續發表。
同時,有大量的讀者來信寄到編輯部,或建言,或致賀,言誠意切,令人感動。特選幾封發表,以示本刊對所有來信者的鳴謝。
學者王荊錄魯迅語相贈
研究魯迅的學者王荊來信說:欣逢貴刊十周年,想到今年又是魯迅誕辰120周年,愿以魯迅論史及有關語數則為貴刊壽。
王荊共引11則,這里摘其中7則發表:
我是不研究理論的,所以應看什么書,不能切要的說。據我的私見,首先是該看歷史。(《致徐懋庸函》)
我們看歷史,能夠據過去以推未來,看一個人的以往的經歷,也有一樣的效用。(《華蓋集·答KS君》)
古人所傳授下來的經驗,有些實在是極可貴的,因為它曾經費去許多犧牲,而留給后人很大的益處。
(《南腔北調集·經驗》)
中國的史家是早已明白了這一點的,所以歷史里大抵有循吏傳,隱逸傳,卻也有酷吏傳和佞幸傳,也有奸臣傳。因為不如此,便無從知道全般。
(《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
現在我們再看歷史,在歷史上的記載和論斷有時也是極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為通常我們曉得,某朝的年代長一點,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點,其中差不多沒有好人。為什么呢?因為年代長了,做史的是本朝人,當然恭維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別朝人,便很自由地貶斥其異朝的人物……
(《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輝,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嗎》)
我想:希望本來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吶喊·故鄉》)
未署名讀者致詩
《炎黃春秋》十年矣,十年辛勤豈容易?
艱難險阻總難免,酸甜苦辣自家知。
唯物主義識真偽,辯證法則明正奇。
愛不溢美惡不損,功不張揚過不避。
改革開放勁鼓吹,實事求是自為旗。
百尺竿頭進一步,有錯即改不遲疑。
我是本刊老讀者,一點誠心當壽儀。
劉恪山書唐魏徵疏為賀
北京讀者劉恪山書寫一長幅贈本刊編輯部。他在題款中寫道:“辛巳夏七月欣逢炎黃春秋雜志創刊十周年書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為賀。”
劉德純父女經驗談
讀者劉德純來信說:我同編輯部的同志一個也不相識,但是《炎黃春秋》雜志已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了。
我是一個解放軍的老兵,20世紀90年代初住進干休所,便在報刊閱覽室看到了《炎黃春秋》這個雜志,開始只是翻閱,越看越感興趣。雜志以介紹歷史人物和事件為主,使我從中知道了許多事情,長了許多知識。于是,《炎黃春秋》便成了我每進閱覽室的必讀刊物了。
去年我在第7期《炎黃春秋》上,看到林里同志《目睹周恩來陶鑄罷宴》的文章,使我想起了1963年我住在陶鑄家的一件事,便試著寫了《陶鑄家有過一個“集體宿舍”》的小文章,寄給了編輯部。沒想到,我這小人物的稿子很快便登了出來。使被塵封了38年的革命家陶鑄的故事,終于公布于世。我用稿費買了五卷本的《炎黃春秋》精品系列一套,還訂了全年的雜志。從此,《炎黃春秋》走進了我的家庭,并且開始了我和女兒共同學習、研究《炎黃春秋》的計劃。
《炎黃春秋》是中老年人特別喜歡閱讀的雜志,這是盡人皆知的。但是,根據我的體會,特別是我女兒由很少讀到喜歡讀的過程,我敢說,《炎黃春秋》也能夠成為中青年喜歡讀的刊物。
我女兒是大學本科學歷,尚無個人牽掛。我們父女倆每看一篇文章便交流心得體會。我把這個年輕人引進《炎黃春秋》這個園地;她幫我編寫讀刊筆記。日久天長,意外的收獲是,我們父女之間的“代溝”越來越平了,越來越小了。
上陣父女兵。兩個多月時間,我跟女兒共同完成了五個研討的題目:一是,為使《炎黃春秋》長盛不衰,提出了創辦《炎黃春秋》文庫的建議;二是,綜合研究有關臺灣的12篇文章,得出“臺獨”不得人心兩岸必須統一的結論;三是,研讀了4位革命老前輩的文章,寫出了《信仰、信任、信心》的短文;四是,研讀了張學良1928年東北“易幟”和1936年西安事變兩大事件,得出了中華民族必須團結統一的道理;五是,讀了杜導正社長的文章《〈炎黃春秋〉的春秋》,寫了我們對今后辦好《炎黃春秋》的希望。
這里,介紹一下我們父女倆讀《劉白羽、徐光耀關于反右瓜葛的通信》后的對話。我女兒年輕敢講話,她借用處理公交事故的合法用語“私了”一詞說:這是光榮的“私了”,光明正大的“私了”。我說:“這是別具內容和形式的新型《將相和》。《將相和》這出戲就是光榮的‘私了’,皇帝沒出面,雙方直接解決了,結果是‘此乃國家之幸’。”對于劉白羽的長者之風,徐光耀的大度之風,我們父女很是敬佩。我們父女這段話,反映了這種敬佩,也反映了我們父女兩代人觀點的融合。
自編十年總目錄以備檢索
湖北省當陽市友誼路六號章永典來信說:《炎黃春秋》從開卷至今,我從未中斷訂閱,盡管社址多次移動,從海淀區北洼路5號,到西城區文津街7號,再到東城區雍和宮大街戲樓胡同1號,雜志均由貴刊發行部按時郵寄,一期不少。我感謝發行部同志的負責精神,更感謝編輯部同志為讀者編輯了這樣一份獨具風格、品位較高的雜志。它已成為我以及我的家人、友人的精神食糧,為了翻檢資料的方便,在慶祝《炎黃春秋》創刊十周年的日子里,我特地把十個年頭的每年度的總目錄搜集起來,一一抄錄并合訂成《〈炎黃春秋〉創刊十周年總目錄》。我的工作即將完成時,可巧孫子要寫有關三峽的文章,我一下子便為他找到了《鄧小平與三峽》等三篇資料,他高興得如獲至寶。
我將永遠做《炎黃春秋》的忠實讀者,衷心祝愿它越辦越好!
山村讀者劉忠義致賀并聊家常
遼寧省西豐縣金星滿族鄉青山村劉忠義6月22日致函本刊說:“欣逢貴刊創辦十周年,寫拙字致謝,不成敬意,請能笑納。”他用鋼筆工工整整寫下的八個字是:“創刊十年,越辦越好。”
劉忠義在為本刊致賀之后,又說到家鄉的一些情況。他說故鄉50年遭到兩次洪水,今年洪水沖了莊稼,幸而人身安全,縣、鄉領導及時趕去慰問,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