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從莫斯科傳來北京申奧成功的特大喜訊還早56天,即2001年5月18日,從巴黎傳來中國古老的昆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喜訊。名列這一領域19項世界文化遺產的榜首,得到18名評委的一致贊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此項活動尚屬首屆,計劃今后每兩年舉行一次。旨在從世界各國“具有文化價值而面臨滅絕或消失”的口頭文化表現形式和有形藝術中,挑選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呼吁保護,以促進全人類加深對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視,并采取措施振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中國昆曲的評述中說:“昆劇是中國最古老和最有影響力的戲曲劇種之一。它流傳于全國很多地區。”
昆曲源遠流長,它匯集了南戲和元曲兩條源流,至今約有600余年的歷史。由于昆曲起源于元末昆山一帶流行的地方戲曲,故謂昆山腔。先后經顧堅、魏良輔等戲曲大師的精心加工,又融入海鹽腔、弋陽腔、余姚腔等民間曲調,逐漸形成了曲律婉轉優美、表演載歌載舞的昆曲。由此可見,昆曲并非出自象牙之塔,而是源于民間,流傳民間,深深扎根于民間的廣原沃土。
以昆曲為主的明、清兩代傳奇作品有1800多種,有劇本流傳的600余種,僅《綴白裘》即收入昆曲劇目430出。真是洋洋大觀,琳瑯滿目。它是炎黃文化的珍貴遺產。
昆曲源流之一的古老(南宋)南戲距今已有800年。主要劇目有:《張協狀元》、《洗馬橋》、《殺狗記》、《拜月記》、《香囊記》等。
昆曲的另一大源流元曲,主要劇目有:關漢卿的《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蝴蝶夢》,王實甫的《西廂記》、《麗春堂》,白樸的《墻頭馬上》、《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鄭廷玉的《看錢奴》,鄭光祖的《倩女離魂》,高則誠的《琵琶記》,等等。
明代梁辰魚始創用昆腔演唱的傳奇《浣紗記》及《紅線女》,汪道昆的雜劇《高唐夢》、《五湖游》、《遠山戲》、《洛水悲》(即《洛神》),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即《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徐復祚的《霄光劍》、《紅梨記》,沈的《義俠記》、《紅記》,高濂的《玉簪記》、《陳情記》,鄭之珍的《勸善記》,周朝俊的《紅梅記》,吳炳的《療妒羹》、《綠牡丹》、《畫中人》、《西園記》等。明末清初,有阮大鋮的《燕子箋》、《春燈謎》,李玉的《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清忠譜》、《麒麟閣》等。清代,有李漁的《風箏誤》、《玉搔頭》、《比目魚》、《憐香伴》,洪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等。
昆曲又是“百戲之祖”,“百戲之師”。它融歌、舞、劇、技于一體,集傳統藝術之大成,標志著戲曲藝術發展的高峰,堪稱國之瑰寶。昆曲有著深厚的文學、美學底蘊,每一劇目都充滿詩情畫意和輕歌曼舞。昆曲的戲詞猶如古典詩詞,文詞典雅,語言優美,一般由七字、五字、四字、三字或疊字組成長短句,講究四聲十三轍,念白有韻白與蘇白之分。昆曲的表演動作,更精于虛擬化、程式化,但唱做并重、載歌載舞是其顯著特點。正由于曲、詞、舞三者完美結合,因而在塑造人物和演繹故事上,昆曲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令國內外觀眾為之癡迷、為之陶醉。
在歷史的長河中,昆曲幾經興衰。自元末至明代中葉,昆曲流傳南北,走向繁榮。至清代康熙、乾隆兩朝,昆曲處于鼎盛時期。但漸由民間轉入宮廷,蛻變為御用文人的筆墨,趨于僵化。時至清末,當京劇興起、昆曲衰落之時,一些昆曲藝人由京城轉入農村,在冀中、冀東一帶的民間沃土上大展身手,深為廣大農民所喜聞樂唱。由此可見,昆曲不僅僅是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當它來自民間又回歸民間時,又是膾炙人口的“下里巴人”,取得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
隨著國運衰危,內戰頻仍,外敵入侵,昆曲也凋零破敗,幾近滅絕。昆曲藝人流離失散,窮困潦倒,生死難料。
新中國成立后,昆曲和整個戲曲事業得以復蘇。黨和政府把流散各地的昆曲藝人召喚歸來,重奏管弦,再登舞臺,恢復了昆曲藝術的生氣。1955年,朱素臣(明末清初)原作《十五貫》,經整理改編,由昆曲名家、著名“傳”字輩演員周傳瑛、王傳淞等上演,在北京連演46場,觀眾達7萬多人次,轟動京城和大江南北。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演出后,給予高度評價。周總理說:“《十五貫》有著豐富的人民性、相當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它不僅使古典的昆曲藝術放出新的光彩,而且說明了歷史劇同樣可以很好地起現實的教育作用,使人們更加重視民族藝術的優良傳統,為進一步貫徹執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一出戲救活昆曲劇種。趁此東風,1956年在上海舉辦了“南北昆會演”,交流演出代表性劇目90多出。參加演出的有北昆名家韓世昌、白云生、侯永奎、馬祥麟、侯玉山、傅雪漪等,南昆名家俞振飛、徐凌云、周傳瑛、王傳淞、朱傳茗、沈傳芷等28人,以及眾多青年演員。這是建國以后第一次昆曲盛會。
趁此東風,各地昆曲院團紛紛恢復和成立;業余的群眾性的昆曲研習社(如北京、上海、蘇州、揚州等地)也建立起來或恢復活動;在有些大學中文系還開設了昆曲課。1957年,北方昆曲劇院成立時,周總理親自觀看了祝賀演出:梅蘭芳、韓世昌、白云生聯袂上演《游園驚夢》。演出后,周總理登臺鼓勵,并與演員留下珍貴的合影。
此后,隨著“政治運動”的不斷開展,昆曲遭到嚴重的扭曲和摧殘。“文革”伊始,江青就把解放后17年說成是“文藝黑線專政”,一筆抹殺戲曲改革的成績,各地昆曲院團都被撤銷,昆曲工作者再次遭到厄運。
粉碎“四人幫”以后,昆曲終于重獲新生。1986年,文化部成立了“振興昆劇指導委員會”和“中國昆劇研究會”,并提出“搶救、繼承、改革、發展”(不久前,改為“保護、繼承、創新、發展”)的八字方針。在這種形勢激勵下,各地昆曲院團和業余曲社,還有“日本昆劇之友社”等外國昆曲迷,演出了大批傳統劇目和新編劇目。2000年春,在昆曲的故鄉——蘇州、昆山,舉行了首屆中國昆劇藝術節暨昆劇優秀古典名劇展演,歷時7天,演出28場次,觀眾達4萬余人次。
近十幾年來,南北昆曲院團展翅高飛,紛赴歐、美、日本等國,以及港、澳、臺等地,應邀訪問演出,進行文化交流。“陽春白雪”已經飛越重洋,在五洲四海放射著奇光異彩。
當聯合國把中國昆曲列為全人類文化遺產的今天,昆曲藝術必將煥發其絢麗的青春,顯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責任編輯洛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