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戰勝利,光復后的臺灣面臨著重建政治、經濟、文化的繁重任務。為了加快加深臺灣與祖國大陸融合,海峽兩岸圍繞摒除日據時期殖民教育制度及其影響,普及漢語言文化,開展了教育交流,并且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
大陸學人赴臺灣
臺灣光復初期,大陸大批具有各種專業知識的人才赴臺服務,是海峽兩岸教育交流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現象。赴臺服務的這批學人,無論在數量上或是知識結構方面,都是過去任何時期所不能比擬的。
大批大陸教師赴臺任教,是臺灣光復初期海峽兩岸教育交流最初的也是最為明顯的表現特征。臺灣光復初期學校教師緊缺狀況非常嚴重,這是日據時代實行臺灣省教育“皇民化”造成的嚴重惡果。據1944年統計,當時臺灣全省中等學校教員2033人,臺籍教員僅100人,不及總數的0.5%;臺灣全省國民學校(小學)教員15483人,臺籍教員僅7161人,僅占總數的46%;臺籍高校教員更是鳳毛麟角,將大專以上院校全數計入,唯見一位教授和一位教員。戰后日籍教師大批遣返,師資的補充和培養成為改造日據時期遺留的文化教育制度,重建臺灣教育制度,實現臺灣教育“祖國化”的急中之急。
1945年9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召開戰后全國教育善后工作會議,解決臺灣學校教師嚴重緊缺的問題被列為專項議題,特別規定了“在內地舉辦志愿赴臺灣任教的教師登記”,以保證接管臺灣教育的有序進行。當時還在重慶辦公的臺灣行政公署教育處立即著手分別向重慶和福建各地邀約了一部分教員去臺灣。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接收臺灣后,一方面立即成立了教育甄選委員會,在臺灣本省甄選、考選、訓練教員,還設立了臺灣省立師范學院,以就地解決補充、培養師資的問題。另一方面多渠道、多層次向大陸各省征選教員,以解師資緊缺的燃眉之急。10月下旬,臺灣行政長官公署同時派員向福建、上海征選教員,并準臺灣省立各中學以上學校及各縣市向省外征選教員,以加快征選工作的節奏。1946年2月,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急電廈門市政府,委托在閩南招選240名師范畢業、年齡在26歲以上、能操國語及閩南語的語文課教員。至1946年9月,計有小學教員600多人,中學教員400多人通過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的征選赴臺任教,為臺灣各級學校在新學年開始時能夠正常運轉,為實施教育部關于新學期一律采用國語教學的決策,準備了必要的師資隊伍。為繼續緩解師資緊缺的情勢,11月,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又在北平、上海分別設立了臨時辦事處,計劃在3個月內征選兩地400名中、小學教員赴臺。在大批中、小學教師赴臺的同時,一些頗負盛名的大陸作家、學者如許壽裳、臺靜農、李霽野、黎烈文等,也越過海峽,走上臺灣最高學府——臺灣大學的講壇,為傳播祖國文化,發展臺灣省的教育,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文學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實現臺灣省社會從日據時代“皇民化”到光復后“祖國化”的轉變,語言文字的“祖國化”是核心問題。為盡快改變臺灣同胞特別是年輕一代對祖國語言文字相當生疏的現狀,在臺灣省內普及國文、國語的社會教育,增強臺灣同胞的民族意識,成為這一時期海峽兩岸教育交流的重要議題,許多著名專家、學者、教授以推廣國語、國文教育為使命,不辭勞苦,應邀赴臺開展工作。如,魏建功教授等三人受教育部調派赴臺組建“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隨后,重慶、上海等地多位語言文字專家應邀加盟。他們通過臺灣省內各縣市相繼設立的“國語推行所”,將普及國文、國語的工作全面鋪開。又如,在先后開辦的臺灣公教人員和公職人員國語、國文教育訓練班中,廈門大學得閩臺一衣帶水,語言相通之便,教育系和中文系先后有郭一岑、陳景磐、虞愚等多位著名學者教授應邀赴臺,或在暑期舉辦的公立和私立中小學校長、教導主任訓練班講課;或以國語、國文教育為主題,為民政、財政、交通、警務等系統的公職人員訓練班開設專題講座,為臺灣社會國文、國語普及培養了基本群體。
大專院校畢業生紛紛到臺灣工作,投身于戰后臺灣社會的重構與發展,是臺灣光復初期海峽兩岸教育交流的又一突出特點。臺灣光復初期,社會重建和教育制度改造的任務之繁重,對于投身社會的大學畢業生是嚴峻的考驗,而島內人才匱乏對于投身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又是創業的機遇。不少大陸大學畢業生熱切希望赴臺工作,第一批赴臺服務的是廈門大學的8位應屆畢業生。他們不待戰后校址回遷廈門,就從閩西長汀出發,輾轉經福州,于1945年9月抵達臺灣。之后,赴臺服務的大學畢業生與日俱增,廈門大學1945年至1948年自愿赴臺工作的畢業生就達300多人。國立海疆學校1947年元月離校的首屆畢業生“計162人,多服務于臺灣等地”。福建音樂專科學校的許多畢業生也在戰后臺灣急需音樂教育人才的情況下應聘赴臺灣中學或中等專科學校任教。一大批大專畢業生赴臺,為臺灣戰后重建增添的不唯是知識,還有生機與活力。
總而言之,臺灣光復初期,大陸大批具有各種專業知識的人才赴臺服務,是海峽兩岸教育交流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現象。赴臺服務的這批學人,無論在數量上或是知識結構方面,都是過去任何時期所不能比擬的。
臺灣學子赴大陸
臺灣光復初期,大批臺灣青年學生渴望了解祖國大陸,珍惜臺灣鏟除殖民主義教育制度后海峽兩岸教育共同發展為他們提供的升學機會,紛紛進入大陸高校學習,是海峽兩岸教育交流史上又一突出的現象。
臺灣光復初期,海峽兩岸教育交流的另一突出表現,是大批臺灣學子到大陸易地求學。日據臺灣時期,臺籍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受到殖民主義教育政策的極大限制。以臺灣大學為例,光復前有在校學生1666名,其中臺籍學生僅322名,所占比例不及20%,而日籍學生則多達1344名。日據時期,臺灣人接受大學教育的比例僅有0.03%,而臺灣的日籍人卻達4.5%,后者是前者的150倍。為盡快改變這種狀況,海峽兩岸積極協調為臺灣學子創造他們期盼已久的升學機會。
1946年12月教育部通知各省為“溝通文化,增進民族感情”,應鼓勵和幫助臺灣人將自己的子女送到大陸各省學習,遇有臺籍學生前往該省肄習時,“應比照邊疆學生予以優待從寬取錄”,“酌定優待辦法”。為此,廈門大學新生院特提請校行政會議通過設立了臺籍學生國語、國文補習班,首批參加學習者30余人。為便利臺灣考生升學,1947年6月,福建協和大學首創在臺灣設立“臺灣考區”并降低錄取分數標準,“俾使臺省青年多獲錄取機會”。與此同時,廈門大學提出了除招生考試外,“兼采成績審查方式”錄取臺灣考生的辦法,(即由臺北高中畢業生升學指導委員會將臺灣考生歷年成績及報考志愿報送臺灣教育廳,申請保送,然后再接受廈門大學對其進行國文、英文、數學三科甄別考試,成績通過者即成為廈門大學正式新生。)這種有別于大陸考生的特殊招生方式,照顧了遠隔大海,交通不便,以及學業基礎相對薄弱的臺灣考生,對他們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1947年至1948年有55名臺灣高中畢業生經臺灣省教育廳保送進入廈門大學學習。
1946年6月25日在新創刊不久的臺灣《新生報》頭版頭條刊載了臺灣省教育廳發布的關于考選升學內地大專以上公派生招生公告,公告在臺灣青年學生中引起很大的反響,7月就有200人報名并參加臺灣省教育廳舉辦的升學內地專科以上學校公費生考試,其中100人被錄取。為了讓錄取的考生增加對祖國的認識,具備必要的國語基礎,還對他們進行兩三個月的預備訓練,訓練期滿,依照考生自愿分發大陸各校就學,并發給學費和膳食津貼。在臺灣光復初期,通過考選先后有200多名臺灣公費生分赴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暨南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學習。一位當時赴暨南大學學習的臺灣公派生在船離碼頭前,以《臨別告同胞書》抒發自己的深切感受,回歸祖國的豪情和獲得升學機會的喜悅溢于言表:“別了,可愛的同胞。當我們畢業的時候,將帶回更大的力量,建設新臺灣,建設中國!”
臺灣向大陸的科技輻射
臺灣光復初期,海峽兩岸教育交流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特點是:既有大陸文化向臺灣傳播的傳統流向的重現,又有戰后臺灣科技文化向大陸輻射的新流向,顯現了兩岸交流拓展合作的發展趨勢。
歷史上,伴隨著臺灣的開發和發展,大陸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人才流向臺灣;臺灣人到大陸參加科考,回祖籍修族譜,臺灣的貢生、舉人、進士分發到全國各地任官治事。這些構成了海峽兩岸教育交流的傳統內容和軌跡。臺灣光復初期,傳統的兩岸教育交流發生了變化,出現了臺灣科技文化對大陸的輻射和向大陸的傳播。
臺灣光復初期,臺灣的科技文化以大陸教育界赴臺學習為橋梁和媒介向大陸傳播。臺灣光復后,大陸赴臺參觀、學習的考察團體絡繹不絕。以福建為例,粗略統計,戰后特別是1947年后的短短二、三年中,廈門大學、福建醫學院、福建農學院、集美高級商科學校、國立海疆學校、福建音樂專科學校、林森師范學校、龍溪師范學校等福建主要的大學和中等專科學校都組織了考察團赴臺觀摩學習。各類專業赴臺考察團均由專業人員組成,考察目的明確。如福建農學院組成的農林考察團是由該院農藝、森林、園藝、病蟲害、農業經濟系推派五位教授組成,主要赴臺進行農業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森林栽培和保護等調研。福建醫學院派出多批講師、助教到臺灣大學醫院進修,并組織畢業生赴臺參觀那里的醫療機構。應基隆港務局之邀,廈門大學土木工程系的33位學生由兩名講師帶隊,組團赴臺進行基隆港測量工作。國立海疆學校赴臺考察,重點則在于收集海疆資料……眾多教育專業人員赴臺參觀考察,既擴大了專業人才的學科視野,又對福建各類大中專院校規范學科教材建設、提高學科研究水平起到了直接的促進作用。一些富有新意的交流設想也在兩岸教育界有識之士的交往中醞釀(1949年廈門大學校長赴臺與臺灣大學會商兩校交換教授及合作事宜。此計劃后來由于時局變化兩岸分離而沒能實現)。
臺灣省的醫、理、工、農各類專科院校設備完善,技術領先,規模也較大,有專業教育資源的明顯優勢。為了培養專門人才,大陸有關教育部門積極籌劃選送學生赴臺灣升學或進修。鑒于福建培養醫、理、工、農等專門人才的學校極少,1948年度福建省政府行政會議通過廈門市專項提案,借閩臺一衣帶水,語言相通之便,在閩南各公立、私立中學以考選方式選拔優秀畢業生,保送去臺灣,經由臺灣省教育廳以每科目50人的名額分配至各院校修讀醫、理、工、農等專業。省政府為保送赴臺學生提供旅費和學膳費津貼,還建議臺灣教育廳給予赴臺求學的閩籍學生以優惠。雖然,此一提案終因種種原因沒有得到落實,但這項旨在“逐年保送閩南學子前往深造,既可補本省理工教育之不足,亦可為閩臺文化之一助”的教育交流提案,在及時反映兩岸教育交流發展的內在需要,積極開拓兩岸教育交流的新途徑方面不失新意。
綜上所述,臺灣光復初期在短短的三、四年間,海峽兩岸教育交流有了長足的發展。雖然“接收工作以教育最為艱巨”,但透過海峽兩岸教育交流的具體形式,可以看到大批專業人才的調配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兩岸交往,它為促進當時接收工作的順利完成,促進兩岸的融合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峽兩岸教育交流直接促進兩岸教育共同發展,而同時得到發展的還有兩岸關系。海峽兩岸教育交流在重現大陸文化向臺灣傳播的傳統流向的同時,也顯現了戰后臺灣科技文化向大陸輻射的新流向,展現了兩岸交流拓展為合作的必然發展趨勢。
(責任編輯 吳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