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石故居”,是魯迅夫人許廣平的手筆,給古老的海寧大地添了濃重的色彩!
院內僅有三間棕色木樓,表漆蝕落,梁柱變形,據說這是明朝所建。
柔石,姓趙,原名平復、平福,1902年9月28日誕生在這里。家中前幾輩都是讀書人,可是到了父親時,家境日趨衰敗,不得不靠做小生意維持生活。皆因這,柔石直到十歲,才邁進學校的門坎。十五歲,便離開故鄉和親人,來到杭州,考入第一師范。畢業后,當起小學教師,并開始了創作。柔石二十歲剛剛出頭,就作為北京大學旁聽生,來到北京,開始了他的革命征途。
板壁上柔石的那幅遺像:雙目透過深度近視眼鏡,閃爍著深思、遠謀和對未來充滿希望,他每時每刻,都在用自己的格言,激勵、鞭策著自己:“活著要活的痛快,死了便死的清確,平復,莫忘人生真正的意義,你的立身的價值。”
遺像旁是那首當年他在龍華牢房墻上為紀念“二七”殉難烈士的題詩,道出了億萬生者的心聲:
龍華千載仰高風,
壯士身亡志未終,
墻外桃花墻里血,
一般鮮艷一般紅!
柔石臥室兼工作間,如今辦了小小“展覽”。我環視周圍,陳設十分簡單,除了方桌、木床、皮椅外,最顯眼的要算靠近墻壁的兩個玻璃櫥了。里面裝滿了書,有《昭明文選》、《古詩源》、《唐詩紀事》以及《達爾文物種原始》、《社會進化史》、《中國小說史略》等。此外,還有篆刻印章、“樂歌”歌本、小竹笛、集郵冊…… 看得出,青少年時代的柔石,求知欲望又是多么強烈!
柔石的一生,是短促的。猶如剛剛揚起風帆,剛剛在理想的海洋上起步,就被一股無情的惡浪吞沒,在他過于簡單的生平年表上,最后只留下這樣幾行文字:
1928年5月,亭旁暴動失敗,被迫出走上海。后經友人介紹,熟悉魯迅,創辦“朝花社”,出版《朝花周刊》、《朝花旬刊》、《藝苑朝華》。
1930年2月,“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發起,柔石為發起人之一。不久,“左聯”成立,先后任執行委員、常委委員、編輯部主任。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并以“左聯”代表身份,出席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
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東方旅館參加黨的重要會議,因叛徒告密被捕。2月7日夜,在龍華被秘密殺害。身中十彈,死得非常壯烈……。年僅二十九歲的柔石,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人間!
令人驚奇的是,八個春秋的創作生涯,柔石卻留下了這樣多的詩章、佳作。擺在眼前的,除了人們早已熟悉的中篇小說《二月》、《為奴隸的母親》外,還有處女作短篇小說集《瘋人》、《希望》,長篇小說《舊時代之死》以及自己或與魯迅、或與林淡秋翻譯的作品集《奇劍及其他》、《在沙漠上》、《戈里基文錄》、《浮士德與城》、《豎琴》、《丹麥短篇小說集》等等。
和這些已經鉛印出版的作品同樣珍貴的,這兒還有許多人們難以讀到的柔石手鎬、日記、書信,我欣喜地抄錄起來:
“……我不要飲食,我不要衣服,我想膠了我的目,我想塞了我的口,我想鉆破我的耳膜,我想挖出了我的腦。我想剖開我的心臟,我想斷刖我的手足;總之,我不要身體,我不求生命,恨不能,我削肉還母,削骨還父,我成了人間的孝子,完了自己的生命!”
“在海寧做事,終究不過一個海寧人,現在雖然沒有能力,但總想做一位于中國有貢獻的男子。”
“假如我的心是一塊冰,那冰也有消融的日子,假如我的心是一塊鐵,那鐵也有鍛煉成鋼的可能,假如我的心是一塊石,那石也有雕琢的祈望……”
這些文字,有徘徊的足跡,有苦悶的嘆息,更多的是奮進的吶喊。
故居前,有一條干溝,從前,這兒有座石橋,欄桿上面刻著四個字“柔石金橋”。“柔石”的筆名,以及他翻譯作品所用的“金橋”,就是由此得來的。
“橋”的對面,是明代方孝孺祠堂舊址。附近有所學校,就是當年柔石讀過書、也教過書的正學小學和海寧中學。小說《二月》中的芙蓉鎮中學,就是取材這里。“正學”的校名,是為了紀念鄉賢方孝孺而得。他因不滿燕王朱棣奪取侄子的皇位,不肯為成祖起草登極詔書,結果被誅殺。而后代文人對其封建正統觀念大為賞識,謚為“正學先生”。這是所有著革命傳統的小學,許多地下黨員、進步青年如許杰、林淡秋等,都曾在此活動過。校長俞岳,同柔石十分要好,后被反動派當作“赤色分子”,驅趕離去。著名大畫家潘天壽,也在這里教過書,還曾贈畫柔石。
(責任編輯 劉家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