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對人們有一種強烈的神奇感,那里的民族風情、深邃文化、宏偉寺廟、宗教儀規(guī)、潔白雪域、高山大湖等,都獨具魅力,吸引著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的旅游者。到西藏去,是我多年來的一個美妙夢想,最近終于實現了。
到了拉薩以后,我聽一位藏族朋友說:“山南是藏族的發(fā)祥地,是藏族文化的搖籃,你應該去看看,那里有西藏的三個第一。”
由于這個地區(qū)在岡底斯山以南,所以稱為山南。它處在雅魯藏布江中游,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牧草茂盛,森林繁密,礦藏豐富,山川秀麗,被譽為“西藏的糧倉”。所謂“三個第一”,一般是指那里產生了西藏的第一個村莊、第一位藏王、第一座宮殿。我到了山南以后,當地人說:這里有“五個第一”,還有西藏的第一片農田和第一座神殿。可是,我經過兩天的游覽和查閱資料,了解山南地區(qū)是最早的藏民誕生地,發(fā)現了第一口山泉,有第一個創(chuàng)作藏戲的村莊,埋著第一位藏王的墳墓,建立了第一個藏王朝,最初創(chuàng)制了藏文,修建了“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院,那里存有西藏的第一口大銅鐘。說山南是藏族的發(fā)祥地和文化搖籃,可謂確鑿無疑。
我們乘汽車從拉薩出發(fā),向西南行駛,經過雅魯藏布江上最大的橋梁曲水大橋,再沿著南岸拐向東去,進入澤當境內,在離鎮(zhèn)不遠的一座迎賓亭前,幾位藏族同胞在這里迎候我們。我高興地見到了兩位老朋友,一位是山南地區(qū)行政公署專員邊巴次仁,一位是山南地區(qū)政協副主席洛桑公覺,他們過去都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藏語組做過編輯、翻譯、播音工作,還有山南地區(qū)廣播電視局的女局長央金卓嘎。他們給我們獻了潔白的哈達,我們被帶到了澤當群眾藝術館的寬敞的大廳里,落座以后,一群藏族青年男女,穿著鮮艷的服裝,高唱敬酒歌:“美酒啊香醇的美酒,天堂也難尋到如此的美酒,請您飲一口這斟滿祝福的美酒,幸福自會降落到您的心田。”四位男青年合唱了藏戲中的一首歌曲,述說了動人的傳統(tǒng)故事。姑娘們唱了一首《山南之歌》,深情地贊美自己的家鄉(xiāng):“神奇的西藏,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它的名字叫山南。山南,藏族的搖籃;山南,西藏的江南;你使我神往,夢見你吉祥如意,走近你一生平安。啊,山南,藏族的搖籃。啊,山南,西藏的江南。”
央金卓嘎對我說:藏族戲已經有一千三四百年的歷史,最早就創(chuàng)作、演出于山南地區(qū)的札西曲德村。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山南地區(qū)的歌舞和服飾最具有代表性。1998年在北京展出和表演藏族服飾和歌舞,轟動了北京和全國,人員就是從澤當群眾藝術館派出的。2000年10月還到香港去參加西藏自治區(qū)舉辦的貿易投資洽談會,向香港同胞展示藏族的服飾和歌舞藝術。
當天晚上,我們住在澤當飯店。澤當的幾條主要街道相當寬闊、平坦,兩旁商店林立,廣播電視機構、學校、醫(yī)院、文化單位、賓館等公共設施的建筑都相當現代化,和內地的一些縣、鎮(zhèn)相比,鎮(zhèn)容鎮(zhèn)貌毫不遜色。行政公署計劃在兩年內把澤當鎮(zhèn)建成一個縣。
第二天,邊巴次仁、洛桑公覺和央金卓嘎陪我們前往全西藏惟一的國家風景區(qū)雅礱風景名勝區(qū),去探尋西藏的那些“第一”。洛桑公覺在北京工作期間取了個漢文姓名——羅永東,于是我就叫他“老羅”了。從澤當向西不遠,就看到了貢布山。老羅說:貢布山上有幾個山洞,傳說,有一個山洞里住著獼猴,藏族同胞管它叫公猴王,另一個山洞里住著魔女,他們結為夫妻,生了幾只小猴,小猴子們時常到山下的平地玩耍,“澤當”的意思就是“猴子玩耍的地方”。后來,猴子生息繁衍,學會了使用木制、石頭工具,種植青稞,放牧牛羊,漸漸演化成人,從山上遷到河谷,建立村莊,成為西藏民族的始祖。據考古發(fā)掘和文字記載,西藏土著居民的確是從類人猿演化而來。老羅的這段敘述,竟和達爾文的進化論驚人的一致,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猴子變人”。老羅說:西藏的這個傳說,比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學說,至少要早兩千年。我們把貢布山稱為神山,把山上的洞穴稱為仙洞。
我們乘車向南行駛大約五公里,在平地上凸起一座小山,大約有一百多米高,山頂上聳峙著一座形似碉堡的白色建筑。老羅說:那是扎西次日山,山頂上的建筑就是西藏的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汽車盤旋上山,我們來到大殿門外的平臺,俯瞰雅礱河谷。老羅指著右邊半山腰上的一座小包說:那就是西藏人民發(fā)現的第一股山泉,后人蓋了一座小廟,把它保護起來。山下阡陌縱橫,豐收在望。近處的撒拉村,就是藏民的第一座村莊,村邊是土著居民耕種的第一片青稞地。我們進入殿門,這里是第一位藏王聶赤贊普居住的地方,建于公元前237年。佛堂里供奉著聶赤贊普、松贊干布、文成公主、赤松德贊等歷代藏王、王后的塑像。后部有一座高高的方形碉樓,使宮殿更加易守難攻。由于這座宮殿的歷史意義和神圣價值,歷世達賴喇嘛都到這里來朝拜和居住過。
距離雍布拉康不太遠,就是第一座神殿的所在地昌珠寺。這是一座不大的廟宇,可是,由于它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保存的珍貴文物,成為佛教徒們朝拜的圣地。進了廟門,右邊有一座簡陋的藏式二層小樓,是文成公主居住過的房屋。我們走進正殿右側的偏殿,沒有點燈,光線黯淡,墻邊有文成公主使用過的爐灶和她從長安帶來的銅鍋。我們來到正殿,依次欣賞這里的三件“鎮(zhèn)寺之寶”:一件是從印度請來傳教的蓮花生大師生前的自塑像,已經有1200年歷史,面容有著印度人的特征,戴著尖頂帽,披著袈裟,左手端著骨制飯缽,右手持佛教法器金剛杵,盤腿坐在蓮花座上;一件是乃東王的公主捐贈的一幅唐卡,它并不是在西藏到處可見的那種絲織卷軸畫,而是用29000多顆珍珠連綴而成,還鑲著寶石、珊瑚和黃金,是“觀音菩薩憩息圖”,一盞盞酥油燈映照著,熠熠閃光,不僅價值連城,而且在西藏是絕無僅有的;還有一件是文成公主繡制的唐卡,色彩還相當鮮艷。我仔細鑒賞這三件寶物,對藏漢兩族人民的燦爛文化和精美藝術贊嘆不已。
我們向西去,進入吐蕃王朝的故都瓊結縣境,去參觀藏王墓群。這一帶的地形,有些像北京郊區(qū)的明代十三陵,古代帝王們都在生前精心為自己尋找未來的“風水寶地”。我們登上最大的一座墓頂,這是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合葬墓。在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合葬墓上,原來建有守墓人的居室,后來擴建成了廟宇,供奉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和釋迦牟尼、觀音菩薩的塑像。據史料記載,墓門朝西,向著釋迦牟尼的故鄉(xiāng),墓內埋有松贊干布的盔甲、純金戰(zhàn)馬、珍珠、珊瑚等。墓下有一塊石碑,銘刻著“藏王墓”三個大字。
公路旁邊搭起一片藏式帳篷,是為旅游部門開設的“民族文化村”,我們到帳篷里休息、喝酥油茶。邊巴次仁和洛桑公覺向我們講述吐蕃王朝的歷史:西藏的政治家、軍事家松贊干布是第三十三代藏王,他雄才大略,在公元七世紀統(tǒng)一了各個部落,建立了強大的吐蕃王朝,把都城從瓊結遷到拉薩,修建布達拉宮。他的重大功績之一,是和大臣一起,研究、創(chuàng)造了具有四個元音符號和30個輔音的藏文。為了密切和唐朝的關系,他迎娶文成公主入藏,她帶來了許多經書、佛像、醫(yī)術、器皿、珍寶、農作物種子和工藝、技術著作等,促進了吐蕃王朝的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松贊干布帶文成公主回到故鄉(xiāng),在雍布拉康和昌珠寺都居住過。松贊干布的兒子赤德祖贊繼位以后,又迎娶唐朝的金城公主入藏,進一步發(fā)展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金城公主的兒子赤松德贊為王以后,多次派使者前往長安,同唐朝和好、會盟。到了元朝,西藏正式歸入中國的版圖。西藏同胞把松贊干布、赤德祖贊和赤松德贊三人尊為“三大法王”,還認為松贊干布是觀音菩薩的化身。藏族人口逐漸增多,不少人遷居到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省,后來成立了一些藏族自治州、縣。我聽了他們的講述,深深感到,凡是到西藏來的中國人和外國人,都應該光臨山南,如果不到山南看看,就不能真切地了解西藏民族和西藏歷史,也很難深刻了解漢藏兩族的兄弟般的友好關系。
這座民族文化村中備有松贊干布時代的藏王袍,工作人員為我打扮,穿上金色長袍,外罩一件白色繡金的斗篷,戴一頂白色尖頂帽,換了黑色長統(tǒng)皮靴。我慢慢走到“藏王墓”石碑前,準備照相留念。一位披著如同文成公主當年的紅色斗篷的姑娘走過來,我們成了1300年前的藏王和王后,以農田、山嶺和北京難以看到的那么湛藍的天空、雪白的云朵為背景,拍了一張富有情趣的合影。
(責任編輯 程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