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生前對筆者言,我一生為伍,三次進甘肅:第一次是1936年西路軍進軍河西走廊,因敵眾我寡而兵敗;第二次是人民解放大軍進軍大西北,我率第63軍與馬步芳較量,打得他一敗涂地,打開蘭州,黃河上飄浮著一層敵尸,我西望河西走廊大喊:戰友們,大仇已報,江山已歸我,你們可以瞑目安息了!第三次是1982年,我出任蘭州軍區司令員,離京前,鄧小平向我交代,交給你兩個戰略任務,一是用20年時間綠化大西北,二是要選拔和培養10個接班人。我到任后三年行程11萬余公里,走遍了大西北地區……
1998年夏,鄭老的秘書來河西走廊,為《鄭維山回憶錄》一書進行補充采訪。我們結伴去武威核實幾個村莊地名和位置。1936年時,鄭老是紅軍西路軍第88師政委,時年22歲。當時,西路軍西渡黃河后,無群眾基礎,無后方補給,無援兵策應,陷入狹長的河西走廊,無回旋余地,時令正嚴寒,部隊無御寒衣帽,很多人凍掉了腳手趾,連槍栓都拉不開,行軍只能拄著棍子跑。而敵人兵力多于我五、六倍,西路軍很英勇,但失敗得很慘,很壯烈。
鄭老病逝后,經中央軍委審查,江澤民、胡錦濤簽發了《鄭維山同志生平》,對鄭維山在西路軍河西走廊作戰中的一段歷史作了如下表述:
他參加指揮了四十里鋪、永昌、八壩、水磨關、倪家營子、梨園口、康隆寺等多次大血戰。戰斗中,他身先士卒,浴血奮戰,幾陷絕境,直至頭部負傷。西路軍失敗后,他一心向黨,沖過馬家軍的層層封鎖和搜捕,歷經艱險,百折不撓,回到延安。
鄭老在世時,筆者曾同他四次見面,相談甚融,使我了解到許多平時難以接觸的真實而生動的史料。關于鄭老在西路軍失敗后,與主力失散,孤身一人奔延安找黨一事,筆者了解的真實情況是:1937年3月初,西路軍在臨澤縣倪家營子與敵馬家軍抗爭40多天后,被迫突圍向祁連山中轉移,鄭維山奉命率88師265團在山口阻擊敵人,掩護總部機關和主力轉移,戰斗到最后,265團拼得只剩鄭維山幾個人了,在山中孤立無援,與總部失去聯系。而總部在最后突圍分兵時,混亂中清點所余下的師團干部,發現鄭維山未歸隊。有人猜他戰死或被俘,也有人猜可能脫隊逃跑了。
其實,鄭維山是在受傷后與主力失散的,他流落到祁連山下的民樂縣境內,在饑寒傷痛關頭,受到一戶農民三兄弟的救護。一個多月后,他只身一人,靠一條打狗棍,半截破棉襖,亡命兩個多月,終于到達了陜北。
“文革”開始,毛澤東八次接見1300萬紅衛兵,每次毛澤東身邊必有盡職盡責的鄭維山。為此,毛澤東說“南有許世友,北有鄭維山,兩位都是風風火火雷厲風行”。可是,幾個月后,“中央文革”小組抓住武漢“七·二0”事件,攻擊陳再道及四方面軍。作為四方面軍的老干部鄭維山,也被誣為西路軍的“逃兵”,遭受造反派的“幽禁”,長達八年之久。直到“四人幫”垮臺,才脫離苦海。
(責任編輯 劉 文)